今年2月,台湾交大校友刘文泰教授开发的人工视网膜「阿格斯第二代系统」(Argus II system)获得美国联邦食品暨药物管理局(FDA)的核准,未来在美国将可合法植入人眼,造福因视网膜变性而失明的病患。除此之外,人工视网膜的科技又再添一则新进展,德国科学家研发的阿尔发IMS系统利用在视网膜中植入电极晶片的技术,让失明者重见光明。(影片/取材自YouTube)
根据美国《The Verge》科技新闻网站报导,由德国图宾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übingen)研究团队所开发的「阿尔发IMS系统」(Alpha IMS)可以让眼睛感光细胞受损的视网膜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患者,重新接收到外界的光线与看见基本形体。
微晶片本身长宽仅3毫米,厚度小于100微米,甚至比人类的头发还要细小,而相对于其他视网膜植入技术提供100像素的影像而言,微晶片上头负载1500个感光器,可以负责接受讯号到大脑,大脑神经经过电脉冲处理数据信号后,可产生约1500像素的黑白影像。目前在9位接受此系统治疗试验的患者中有8名成功,可以辨析人的微笑、有无戴眼镜,物体包含电话、刀具、门把,甚至红酒与白酒的分辨。
研究专家埃伯哈特( Eberhart Zrenner)指出,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患者的眼睛转动与微晶片接收到的讯号有一致性,亦即不必藉由外在辅助眼镜来侦测光线等讯号,不过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晶片可永久存于人体中,并解决体内水与离子会侵蚀电子晶片的问题。此外,这种方法仅对于视网膜变性患者有成效,如果因视神经系统受损而导致失明,就无法处理接收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