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疾病”为观点,看待一个人是否健康,事实上是最不健康的方式。
昨日台北地铁发生暴力杀人事件,台湾精神医学会认为此为台湾历史上的伤痛事件,本会同感哀悼。精神健康最常让人误解的部分是:仅简单以是否罹患疾病为分界点,即可界定人的健康与否,因此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着重的焦点仅止于疾病的药物治疗或是精神疾病患者的隔离,认为只要做好精神疾病的管理,理应就能改善所有的心理健康问题。
事实上,精神医学会想借此伤痛事件在此提出澄清与呼吁:有许多人生活中各面向的支持与关怀困乏;也许居住环境与经济状况没有问题、亦可能有良好教育,不曾有精神科就诊或疾病诊断的纪录,若依是否罹患疾病为判断点,确诊为精神疾病后才为其心理健康找寻出路,这样也无怪乎这些心理健康的高风险族群的健康需求会被忽略,进入恶性的循环导致悲剧的发生。
当我们习惯将所有的人事物以粗糙简便的方式订定标签后归类,“标签化”让我们渐渐地只能看到事件的表面,未能倾听事件背后是否有着求援的声音。
精神疾病标签化,让我们误以为没有病的人不需要心理健康的协助;让精神疾病患者背负莫须有的罪名;更让许多可能疑似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们害怕就医。当你看到此次北捷杀人事件,就当起精神科医生认为一定是精神疾病患者所做的,那就不仅大错特错,更落入的习惯性“标签化”的陷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