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器官捐贈來源少,每年僅不到200人,然等待器捐的患者眾多,其中8成、高達6千多人等待腎臟移植,移植醫界擬增加器捐來源,再度提出「無心跳捐贈」,明22日舉行內部討論會議,也就是在現行腦死判定的捐贈外,考量以心臟停跳後進行捐贈作業的可行性,文獻顯示,此捐贈來源最適合腎臟移植者。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成大醫院移植外科醫師李伯璋表示,無心跳的狀態,其實比腦死更接近死亡,不過目前器捐在法律上規定,必須經過2次腦死判定後才能進行器捐勸募,因此這些無心跳者雖是潛在的器捐者,但實務上尚不可行。
無心跳與腦死的狀態未必同步,李伯璋醫師以車禍外傷者為例,經過急救可能還有微弱心跳,但腦部功能可能已經喪失,過去會以這類患者做為器捐勸募者,是因為腦死的時候,器官尚未缺氧,有較好的功能可供移植。
然而無心跳的患者多半已心肺衰竭,所以無心跳捐贈的器官,功能性遠不如腦死者,除了心臟勢必無法使用,肝臟在缺氧狀態下,會增加移植失敗率,因此國外從無心跳者勸募的器官,主要是以腎臟為主,這是因為腎臟較能容忍缺氧的傷害。
國外包括英、美、日等國,都有對無心跳患者進行器捐,因此移植醫界認為,可凝聚共識來修法,增加這一部分的器捐來源。
「無心跳器官捐贈摘取準則」草案初步訂定,經2名相關專科醫師確定為生命末期、死亡已不可避免,並在家屬同意撤除維生設備、心跳停止2 分鐘後,可以摘取器官。不過李伯璋醫師強調,相關內容尚未定案,也需要再跟社會大眾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