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許多國家因應新冠疫情警戒在宅線上授課,兒童在家上課,造成每天活動量下降,且缺少和同儕的互動。美國劍橋健康聯盟的研究也確實指出,新冠疫情期間學童因為線上上課而出現有營養不均衡、肥胖率上升之現象。
其實,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兒童肥胖便已經是個全球高度重視的公共衛生議題,筆者於門診時也常碰到以下來自於家長的困擾。
「醫師,我的婆婆都要我把孩子養的白白胖胖的,但他現在上小學體育課時偶爾會容易累,而且不愛運動,我該怎麼辦?」
「醫師,我的孩子從小就愛吃甜食飲料又不愛運動,有沒有什麼工具可以幫助我了解小孩目前的體能狀況呢?最近學校運動會要練大隊接力,我怕他會受不了。」
什麼是兒童肥胖呢?
根據國健署「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我國目前是以該年齡層身體質量指數(BMI)的百分位作為過重或肥胖的切點。當身體質量指數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時就達到肥胖等級了!
根據這個定義,我國學齡孩童當中肥胖比例女生達15.2%,男生更是高達25.2%,而且如果到了青少年還是肥胖,超過三分之二機率的胖學童會成為胖成人。
兒童肥胖會對心肺體適能造成甚麼影響呢?
過重及肥胖對於孩童及青少年對心肺體適能確實有顯著的不良影響。 家長想要進一步了解孩子的狀況 ,心肺體適能的客觀評估可以簡單分為「間接」及「直接」兩種方式。
間接的方法:
(1)使用孩童活動問卷,這是一個主觀的量表,由家長根據問題判斷自己孩子的運動活動狀況後填寫。
(2)使用健康體適能,包括800/1600公尺跑走、立定跳遠、屈膝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20公尺折返跑等方式,透過公式換算得到最大攝氧量,因為此方法較不需要精密之儀器以及專業之醫療人員監督,是目前研究兒童肥胖與心肺適能多數採用之方式。
直接的方法:
則為心肺運動功能測試(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CPET):在專業醫師監控下,使用兒童用腳踏車或跑步機進行最大運動強度測試(參見圖一),可直接得到兒童在運動過程中所吸入的氧氣量最大值,我們把這個數值稱作「尖峰耗氧量」, 是目前評估心肺適能最為準確的方式。
然而尖峰耗氧量並不是愈高愈好,一個70公斤的肥胖孩童尖峰耗氧量雖然較45公斤的正常孩童為高,但心肺能力卻可能較差。
另外一個參考數值:每公斤體重從事1分鐘活動,消耗3.5毫升的氧氣,稱作1個基礎代謝當量(MET),我們可以把耗氧量除以體重及3.5,轉換為MET值。
也就是說,我們排除掉體重的因素之後,當測得尖峰MET值愈高便代表孩童的心肺功能愈好。另外,透過CPET也可幫助我們了解孩童的身體活動量,提供平時運動的目標強度及危險限制, 而透過運動訓練之後的追蹤,也可以了解孩子進步的狀況。
我們與高雄榮總的心肺復健團隊,分析近五年共897位學齡前幼童以及學童的CPET結果,將這些資料根據年齡分成4到6歲、7到9歲、10到13歲以及14到18歲四組。
我們發現不管是哪一個年齡層的分組,只要符合過重或肥胖者,其尖峰耗氧量和尖峰代謝當量( MET)皆較正常孩童有顯著落差,代表過重及肥胖對於孩童及青少年之心肺體適能確實有顯著之不良影響。
這篇研究也於2020年刊登在兒童健康相關的SCI期刊中(Frontiers in Pediatrics),代表國際間對於兒童肥胖議題的關注。
我的孩子符合兒童肥胖定義,我該怎麼辦?
改善兒童肥胖需要從飲食運動、生活型態以及行為改變三管其下,目前不建議以藥物治療或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到17歲的孩童或青少年,每天要累積進行至少60分鐘中等強度或劇烈的有氧運動,通常來說我們定義3到6個MET的活動為中等強度,而超過6個MET則為劇烈活動,您可以參考(表一)得到孩童常見活動及運動的MET值及強度分類資訊。
若您的寶貝需要專業協助,目前我國許多區域等級以上醫院的復健科皆設有心肺復健部門,有專業之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以及運動防護員,建立心肺運動測試之標準化流程, 並在專業協助下完成。
孩童進行測試過後,可以根據測試結果給予兒童較安全持續的運動建議(圖二),提升運動能力,並可增加家長及病童的信心及運動動機。讓我們一起努力為我們的下一代打造一個安全、可信賴的健康計畫!
(本表格改編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網路資料)
代謝當量MET可視為體能活動的強度指標。一般而言,低於3 METs的活動屬低強度;3至6 METs的活動屬中等強度;高於6 METs的活動則屬劇烈強度。
(http://rehab.com.tw/2022/02/22/%E5%85%92%E7%AB%A5%E8%82%A5%E8%83%96%E5%B0%8D%E6%96%BC%E6%82%A8%E7%9A%84%E5%AD%A9%E5%AD%90%E6%9C%89%E4%BB%80%E9%BA%BC%E5%BD%B1%E9%9F%BF%EF%BC%9F%EF%BC%8D%E5%85%BC%E8%AB%87%E5%AD%A9%E7%AB%A5%E5%BF%83/)
本文作者: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國立成功大學健康照護研究所博士班、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學術委員會執行秘書段生輝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