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不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醫療資源的重新分配下,也讓我們忽略了疫情外的慢性疾病,尤其是初期沒有症狀的無聲殺手─骨質疏鬆症。最近國際報告顯示:在疫情下,活動限制減少了跌倒機率,髖骨骨折患者似有減少,但脊椎骨折患病率卻比以往更多,這意味大多數人忽略了骨鬆骨折的防治,尤其疫情的限制性措施,身體缺乏活動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已增加骨質疏鬆症罹患率。
骨質疏鬆症已被認定是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二大因素,而台灣為骨質疏鬆症高風險國家,在防疫以維護健康的當下,也應注意骨質疏鬆症正隨著歲月與疫情的腳步漸次侵襲我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骨質疏鬆症的防治不外乎3個層次:
一、生活型態
1.鈣、維生素D和蛋白質攝取必須足夠:因鈣是造骨必須的原料,而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鈣的吸收,若因疫情隔離或很少曬太陽,則應考慮補充800至1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另每日應攝取1000至1200毫克的鈣質;中老年骨骼肌肉較易流失,尤其疫情時,活動減少,尤應補充足夠蛋白質,約1.2克/體重每公斤/日。
2.戒菸,飲酒不過量。
3.負重與阻抗運動:疫情期間可在家裡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在此提供台灣骨鬆肌少關節炎防治學會在線上的「順行無礙日常篇」以及「順行無礙健身操」的連結。
4.預防跌倒:疫情期間更應注意居家安全,如:防滑、物品置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