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腎臟病的盛行率持續攀升,已突破12%,相當於每8個人就有1人腎臟病,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腎臟病病患到了很嚴重,甚至要洗腎了才發現有腎臟病。腎臟病的風險因子不只有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醫師提醒,造成腎臟病還有3大危險因子!究竟應該如何早提防腎臟病,避免腎功能受損?快來看看以下4篇好文章。
1.腎臟病揪凶手不只三高,還有3大危險因子!「這1招」保護腎臟健康
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科主任蔡旻叡說,腎臟太有「凍頭」了,很多臨床個案顯示,明明腎功能已經很差了,身體卻沒有任何感覺,這要靠定期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最好可以定期篩檢,至少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健檢一定要定期去做。
而與腎臟病有關的風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菸及不當藥物使用,尤其三高是最主要的原因,為了確保腎臟健康,定期篩檢是最重要的關鍵。
👉詳細閱讀:腎臟病揪凶手不只三高,還有3大危險因子!「這1招」保護腎臟健康
2.每8人有1人腎臟病變!高風險族防中鏢!腎臟永續健康新觀念
台灣腎臟病的盛行率持續攀升、已突破12%,相當於每8位成人就有1人發生腎臟病變。儘管台灣腎臟病盛行率高,卻有9成民眾認知感不足,特別是8大高風險族群更需注意。
每年3月的世界腎臟日已邁入第18年,近年國際開始思考如何融入永續思維,自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後,台灣腎臟醫學會首提「腎臟永續健康」的全新主張,指出完善腎臟病照護不僅有助於個人健康,也能降低社會負擔、減少環境資源浪費。
👉詳細閱讀:每8人有1人腎臟病變!8大高風險族防中鏢!腎臟永續健康新觀念
3.腎臟淹水了嗎?不明原因腎水腫,小心泌尿上皮癌找上門
在健康檢查中,常常會出現腎水腫這個診斷。腎水腫(Hydronephrosis)正確來說應該是“腎盂擴大”。腎臟的功能是製造尿液,經過腎臟內如同樹枝般分佈的集尿系統將尿液收集到腎盂,再經過輸尿管輸送至膀胱,最後排出體外,因此腎盂擴大代表的是尿液排除不順暢,導致尿液堆積在腎盂,如同灌水球般將腎盂撐開,才會在影像學檢查中發現腎水腫。
👉詳細閱讀:腎臟淹水了嗎?不明原因腎水腫,小心泌尿上皮癌找上門
4.慢性腎臟病揪凶手,這2種要特別小心!早提防避免腎功能受損
腎臟負責清除血液中的廢物和過多的水分,並調節身體的電解質及維持酸鹼平衡。當腎臟功能損傷、結構異常或功能下降,持續3個月以上,就稱之為慢性腎臟病。疾病早期可能不會立即引起症狀,但是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會導致血中廢物及身體水分的累積,引起多種健康問題。
慢性腎臟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血液和尿液檢查。可藉由血清肌酸酐估算腎絲球過濾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是衡量腎臟過濾功能的重要指標,若eGFR低於60 mL/min/1.73 m2則可能表示腎臟功能受損。尿液中的蛋白質(Proteinuria)則反映腎臟結構的狀態,蛋白尿的存在通常意味著腎臟結構的異常或傷害。當持續3個月以上之eGFR過低或蛋白尿存在,就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