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临床诊断颈椎关节退化症,医师会做神经相关的身体理学检查,再经由动态X光确认颈椎间盘状态,并进一步安排神经传导检查,确认神经传导是否受阻,如有必要,再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如初步检查,并无压迫脊髓或周边神经,仅是肌肉无力或产生酸、疼、麻等现象时,医师会采取较为保守的治疗,如止痛药物、复健或是补充维生素等,治疗周期约为1~3个月。
若患者已有压迫到脊髓、周边神经等现象时,就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也就是手术。王宏振医师表示,随着医学进步,现今的颈椎关节手术安全性极高,一般手术过程会先清除骨头关节周边的骨刺以及增生组织后,置入俗称「珠子」的人工支架或人工椎间盘,目的在于取代椎间盘,使颈部脊椎保持稳定状态,减缓对颈椎神经的压迫。
在过去,颈椎关节椎间盘受损无论单节或多节,皆采取「融合式垫片」,也就是将上下节病变的骨头固定后,骨节将产生融合,进而达到稳定颈椎的效果;患者手术后须戴上硬式颈圈,以降低颈部活动,让骨节重新生长密合,术后修护期往往长达3~6个月左右,且因部分骨节固定后,颈椎形同减少一个可活动的关节,不仅术后会使患者的头颈部活动大幅受限,影响日常生活甚钜,施术的邻近骨节还会产生代偿作用,增加负担而埋下新的病变隐灶。
近年来,随着活动式人工椎间盘问世,采用安全的医疗级材质、且尺寸周全,大部分患者都能适用;并且具有可旋转活动的结构,置入受损的脊椎关节中,不仅取代椎间盘,更可助颈椎的神经孔减压,减少上下邻近关节的损害。
更重要的是,使用活动式人工椎间盘的患者术后仅需配戴软式颈圈1-2周,可维持颈部正常活动机能,无论是颈椎旋转、弯曲或伸展活动时的角度都能与术前相同。前面提到的患者陈先生,术后只须2星期左右的修复期,就能回到一般生活社交形态,从此告别颈椎时不时的疼痛不适,有重获新生的感受。
针对施行颈椎手术的患者,王宏振医师建议术后约三个月期间,仍应尽量保持颈部固定,避免剧烈运动,如球类运动,更应避免骑摩托车(需要带重重的安全帽)。即便是游泳、瑜珈等轻度活动,也须至术后约6星期之后,会更为妥当。
简单一动作 有助颈部关节维持正常
虽然人体老化,是生命必经之途,但若能培养良好的生活型态,将能延缓颈椎关节退化的速度。王宏振医师分享一个保养颈椎关节的「贴壁」小运动,只要每天早晚各花十分钟,头、肩、背及脚贴紧墙壁,将有助于恢复肩颈肌肉僵硬、降低颈椎间盘压力。
不仅于此,日常生活中须时时注意视线平视,必要时可以使用辅助设备,像是追剧时可使用辅助支架,将手机、平板架高,避免长期低头;而对于习惯坐在床上观看电视的老人家来说,也应避免长期观看,避免头部下意识向前倾,姿势不正造成身体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