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13日受邀参与健保署会议,代表会员表达对于本将上路之医材政策意见,最终本政策由台湾卫福部长陈时中裁示暂缓,未来再召开会议处理,并将另行研拟更细致之医材分类,以及强化使医材价格透明之措施。
本会理事长黄致翰医师之发言内容如下:
首先我要引用陈时中部长在媒体上所说的话,“陈时中表示,他特别看过健保公告的8类352项的表格,他举例,其中有个大部分价格落在5到10万,上限就不会订到一定只能收5万,真正被限制到的是那些收15万、20万的人,他反问,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落在5到10万,那收20万的合理吗?”。
然而根据台湾健保署的公开资料,以自付差额的心脏冠状动脉涂药支架为例,所有的支架品项在各个医院,总共居然有997个品项医院是大于天花板价格53101元的,小于53101的只有137个品项医院。陈部长说的明显与事实有落差。
之所以医界,甚至许多民众,都对健保署自付差额天花板这政策反弹,最大的原因,就是担心会不会天花板一设下去,很多价格虽然超过天花板,但其实CP值很高的医材,因此退出台湾市场,或者未来本来想要进来台湾市场的,因为这个政策而却步,或晚个好几年才进来?这当然不是一定会发生,但问题正在于政府让医界以及民众完全没有信心。
为什么没有信心?原因在于第一线的医疗工作者及病患,真心感受到过去许多好用的药物、医材,慢慢地有钱也用不到了,其中某部分很可能跟台湾健保药价太低有关。
我举加拿大的研究当例子,加拿大在1998年施行了一个政策,就是第一个上市的学名药,价格必须是专利药的7折以下,第二个上市的学名药,必须是第一个学名药的9成以下。结果研究就发现,因为这个政策,药厂的确比较不想进入加拿大市场,也比较容易退出加拿大市场。
药物或医材价格需要接受合理管制,只是,政府身为管制的一方,必须要肩负提供证据的责任,给医界及民众信心,这个医材自付差额天花板的政策,不会让某些医材退出台湾市场,或者将来新研发的医材不会因为这个政策而不进入台湾。或者就算有些医材退出台湾市场了,政府也必须证明这些医材的厂商就是真的成本效益不合理,而不是口说无凭。
本会理事张诏程医生发言如下:
我们认为,这个政策是要解决医病资讯不对等的问题,而我们目前已经有信息非常透明的医材比价网了。我困惑的是,订定价格上限是种非常强制的手段,为了解决资讯不对等的议题是否需要如此强制之手段?我们能否以更积极的方式去告知民众相关信息,不晓得台湾卫福部有没有其它尝试?
我是工会理事,我们的发言都须经会员检验;在座各位医界前辈想必也是都要回去跟学会成员和医院同仁交代,特别我相信部长跟健保署长官也承受非常大的压力。而这个压力很大是来自于各方都有很强的情绪,也因此让我们彼此沟通与妥协的空间变得非常非常小,而我相信现在的情绪很大是来自于大家对处理过程感到不透明、不民主、不被尊重,在来之前我们已经得知眼科与心脏科医学会发文表示他们并没有被告知,那这是不是代表我们的决策过程出了相当大的问题呢?所以关于这次的决策流程和日后如何改善,也希望部长能够有所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