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北市土城一名3歲女童,在家陽台玩耍時,因好奇將頭伸出欄杆外,結果卻遭卡住無法動彈,緊急通知消防局協助才脫困。其實,比起住家環境,學校遊樂設施更容易引起這類頭頸卡住的遊戲意外,今2日消基會也公布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大台北地區小學遊樂設施,出現容易造成小孩軀體懸空和頭頸卡住的「誘陷」缺失比例高達6成,且容易引起碰撞傷害的「安全空間不足」缺失也佔65%。
消基會指出,「誘陷」(60%)是常見的遊樂設備缺失,經常發生於欄杆或平台間隙,當間隙可使兒童身軀通過,但頭顱卻無法通過時,就會發生頭顱卡住的危險,嚴重者可能會因窒息而死。由於民國97年底才將「誘陷」納入安全標準中,加上廠商和學校對此不熟悉,導致舊有和新設立的遊樂設施都可能存在安全危機。若要排除誘陷的風險,可使用網狀物或板狀物等阻隔間隙,避免兒童身軀進入間隙中即可。
依據國家安全標準規定,固定式遊具周邊安全區應保留至少1830mm空間,且地免上應有防護撲面,不過,本次統計結果,竟有65%出現「安全空間不足」的缺失。消基會表示,如果是因為校園空間有限,無法保留足夠的空間,建議可於設施周圍的圍牆、障礙物等加裝防護墊等保護物,防止學生不小心碰撞到堅硬的物體而受傷。
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表示,校園中的遊樂設施,是孩子們在短暫的下課時間必爭之地,經常可以看到小小的溜滑梯上擠了2、3個人,你推我滑地遊玩,在這樣的過程中,本來就很容易發生危險,若加上使用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遊具,將使意外發生的機率大大的提高。
為了讓國人更加重視學童在學校期間的遊樂安全,消基會與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兒童用品研發中心,自100年12月至101年3月期間,陸續以隨機的方式抽選台北市、新北市共9個行政區內的20所小學裡的遊樂設施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這20所小學的遊樂設施無法全數符合國家安全標準CNS12642的規定,除了上述的「誘陷」和「安全空間不足」的缺失外,還有器材破損、鏽蝕、掉漆、地面防護不佳、遊具設計不當等可能引發學童遊戲意外的危險因子。
消基會表示,由於台灣氣候潮濕多變,加上遊具使用人數眾多,遊具及地墊損壞的機率相當高,建議校方和管理者必須定期作檢查,當發現有損壞時,應立即停用並盡速維修,地墊也應保持平整,避免學生因使用已損壞的設施而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