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一不小心就容易罹患感冒,而出現發燒、咳嗽加流鼻水,這是許多人共有的經驗。西醫遇到這一些疾病,便是採取對症下藥,以產生局部相反症狀的藥物進行治療,例如發燒就用退燒藥。但就順勢醫學的觀點而言,這只能抑制症狀,無法達到去除病根的效果。相反地,「以同治同」概念,運用天然的物質,才能讓身體症狀順著自癒能力得到舒緩。
台灣順勢醫學會第一屆理事長、小兒科醫師鄭素珠表示,順勢醫學在台灣是一門新的觀念,其概念即為「以同治同─相同者能治癒」,簡單比方說,感冒時會出現打噴嚏、流眼淚的症狀,當切洋蔥時,也會流眼淚、打噴嚏。因此,概念上而言,若吃下或多接觸洋蔥,就能讓身體逐漸去適應症狀,提高抵抗能力,當感冒發生的時候,就能達到自癒效果。
或者冬天時,熱水浴能暫時讓身體暖起來,但之後皮膚表面會因為失去熱水溫度,反而會更覺寒冷。若用涼水沐浴,起初會感覺冷,當身體溫度調節機能啟動,稍後便會感到溫暖由內而生。「以同治同」的觀念正是利用身體的反作用力,把身體的自然調整功能自然地提高。
而順勢醫學藥物的操作上,便是利用稀釋藥物,輕輕地刺激身體,身體本能作出「反作用力」,克服疾病。如將洋蔥經過稀釋、反覆震盪等方式,再依據統計數據和經驗法則,選擇合乎症狀正確的劑量。達到增加抵抗力,以對付感冒的效果。
鄭素珠醫師提到,看似有悖常理的治療方式,卻很有可能是新的治療契機!她表示,門診中許多家長帶著感冒久不癒的孩子,因長期服用西醫藥物,反而身體狀況變得更差。順勢療法則提供醫師另一種治療選擇,幫助孩童提升自我免疫力,且摒除傳統西藥帶來的可能副作用。
但鄭素珠醫師也強調,順勢療法可以成為一種治療選擇,但不能完全取代西醫行之有年的治療準則。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生病原因或是治療仍有困惑,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治療。
順勢醫學起源
順勢醫學源自德國,有200多年歷史,創始人是山姆赫尼曼醫生 (Dr. Samuel Hahnemann,1755-1843) 那時候的主流醫生,以放血、水銀、大劑量、多種藥物混合等猛烈的方法治病,當他看見這些療法對病人傷害大於益處,於是轉而尋求別的方式來做治療。
1790 年,當他把著名的嘉倫藥典由英文繙譯成德文時,讀到嘉倫說金雞納(Cinchona)可以治療瘧疾,是因為金雞納的苦味。赫尼曼醫生不以為然,很多藥物都是苦味的,怎麼偏偏是金雞納才可以治療瘧疾呢?於是他親身服用小量的金雞納,然後就出現發冷、發熱、出汗,又有腹瀉,整個人虛脫似的 —情況就如患上瘧疾一樣! 他反覆嘗試,都有相同效果,他開始推論,金雞納可以治療瘧疾,就因為它能產生瘧疾的相同症狀。
往後多年,他繼續嘗試不同藥物,他得出結論,若某種藥物能夠治療疾病,就因它能夠產生相同的症狀。1796 年,他首次把這個新的治病理論發表,標記了順勢醫學的誕生。赫尼曼醫生的幾本主要著作包括:《醫學原理》(The Organon of of the Medical Art)、《慢性病的原理和治療》(Chronic Diseases)、《純藥典》(Materia Medica Pura),至今成為順勢醫學最基礎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