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3歲的婦人不知道自己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直到30幾歲才意外被醫師診斷出「開放性動脈導管合併主動脈狹窄」,卻始終未接受治療。到了40幾歲才因走路會喘,到醫院小兒心臟科接受治療。醫師表示,此類患者須在1歲之前接受開刀矯正,不然無法存活,但這位婦女不但很幸運,還是個奇蹟。
童綜合醫院小兒心臟科高崇智醫師表示,這一名患者小時候曾是運動選手,身體並無任何異樣,直到了10年前感冒至診所看病,聽診發現心臟有雜音,建議她到醫院檢查,檢查發現有「開放性動脈導管合併主動脈狹窄」,醫師建議開刀治療,因患者擔心開心手術有高風險而未接受治療。加上她自覺並無特別的不舒服,因此未追蹤治療。患者直到走路會喘,且心跳加速,才至醫院檢查,經安排「心導管檢查」發現除了開放性導管及主動脈狹窄之外,尚且合併肺高壓,必須將動脈導管儘早關閉,以免持續肺高壓造成肺部病變,於是幫患者安排經心導管安普拉茲關閉器封堵開放性動脈導管手術,解決了患者恐懼開刀的問題。
高崇智醫師表示,所謂「開放性動脈導管」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指當胎兒出生後10到18小時動脈導管會有功能性的關閉,於出生後15到21天動脈結構上會完全關閉。一般出生後超過3個月,動脈導管尚未關閉則稱之。患者是先天性心臟病且已成人,心血管走向及壓力都和一般兒童不同,但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之下,整個手術過程順利在2小時內完畢,且隔天即可返家休息。
上述案例到了成人以後才發現罹患先天性心臟病,能存活下來可說是奇蹟。提醒民眾,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者,雖已是成人仍建議尋找小兒心臟科醫師的協助。許多以往必須開心手術治療的疾病,目前可以採介入性心導管手術予以免開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