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3/31 下午 07:49:12

顺着气质教养 雕塑出孩子的独特性

(關鍵字: 嬰幼兒 , 荷爾蒙 , 個性 , 天生氣質 , 特質

“气质”的观念来自于海外,原文为Temperament。在《幼儿发展评量与辅导》(五版二刷,王佩玲,2014)中,追溯出“气质”一词最早出现在精神科医生洪奇昌的硕士论文《婴幼儿的气质评估》(1978)。

身为着作者的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院幼儿教育学系教授王佩玲也曾请教过另一位精神科医生徐澄清,得知是徐澄清医生和洪奇昌医生在经过海外的Chess、Thomas与Carey等医生同意后,所共同想出来,决定将英文的Temperament译为气质。之后数十年,大部分提到相关主题的研究或文章等,多以“气质”呈现之。

气质的定义

与一般称赞他人“气质很好”的意思完全不同,这里的气质指的是“与生俱来的、内外在的个别差异”,没有好或不好、与智能毫无关系,却对未来影响深远。

天生的个人特质

王佩玲教授进一步表示,“气质”天生如此,并具备相当程度生理基础;她认为,最早从子宫内精子和卵子结合的剎那间,就已经塑造出这个人独有的身心特质;若用更浅显的语词,有时候,还会以“性情”或“个性”来代称气质。

从小就可察觉

同父母所生的每个孩子,其气质并不相同;然而,就算是同卵双胞胎,长相、动作几乎一模一样,只要仔细观察,仍可发觉不同性情的微小差异。

王佩玲教授举例,每个新生儿的外表看起来差不多,但若碰到肚子饿、尿布湿等状况时,呈现的反应就大不同:有的只是张着嘴、扭动身体,有的会大哭,有的则发出细细的声音等等。她表示,这是孩子们天生下来的行为表现,就是属于他们的“气质”。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