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9/9 下午 05:40:10

心肌梗塞发作,「这个」是典型症状!中暑、心肌梗塞分得清?

(关键字: 心肌梗塞 , 猝死 , 血栓 , 脱水 , 中暑 , 王宗伦

冬天因气温骤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个严重的不利因素,但别以为炎炎夏日就不会有心肌梗塞的风险!长时间处于酷热高温下,若大量流汗,又未补充足够的水分,容易提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的机率,以致发生心肌梗塞意外。

高温脱水,夏天也会心肌梗塞

美国心脏学院、欧洲心脏学院与亚太心脏学院院士、新光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宗伦指出,心肌梗塞容易发生在气温快速下降的时候,气温下降幅度越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相对增加。就趋势上来看,冬天发生心肌梗塞的机率仍较夏天来得高。

温度变化对心肌梗塞的发生是个不利条件,但脱水的影响也不容忽略,因此,心肌梗塞就容易在炎热夏天发生了。尤其高温之下,会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加重心脏负荷,心率也会加快,容易出现血管供血量不足的情况,因此,若长时间处于高温下,大量流汗,但水分又摄取不足,还会出现脱水的状态,进一步使得血液浓缩,易形成血栓,提高血管阻塞的风险。

由于高温与脱水对心脏是个危机,王宗伦提醒民众,即使在炎炎夏日,也千万不要轻忽心肌梗塞的威胁。一旦有不适症状,务必尽速就医。

胸痛是心肌梗塞发作典型症状

王宗伦表示,胸痛是心肌梗塞发生时的典型症状,病人如同被大石头压住胸口般,出现呼吸不顺、冒冷汗、脸色苍白,且出现转移性疼痛。疼痛感会延伸到下巴,有些人会误以为是牙痛,也可能延伸到左肩、脖子,误以为是关节方面的问题,或是出现上腹部疼痛,被误以为是肠胃不适。

胸痛是心肌梗塞發生時的典型症狀,病人如同被大石頭壓住胸口般,出現呼吸不順、冒冷汗、臉色蒼白,且出現轉移性疼痛。
胸痛是心肌梗塞发生时的典型症状,病人如同被大石头压住胸口般,出现呼吸不顺、冒冷汗、脸色苍白,且出现转移性疼痛。

值得提醒的是,即使胸闷是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状,却只有不到半数的患者会出现此表现,亦即有半数以上的病人发生心肌梗塞时,并未出现自觉症状。

尤其糖尿病人、年长者,因神经功能病变或退化,也或许是女性因习惯忍耐,对症状的表现相对不敏感等,都可能让病人在心肌梗塞发作时,全然没有感受到明显的不适症状。

中暑与心肌梗塞大不同

心肌梗塞发作时,会出现冒冷汗、脸色苍白等表现,在炎炎夏日是否可能被误以为是中暑?对于这一点,王宗伦倒不担心。即使民众认知的疾病与医学的定义并不相同,但病人送医后,医师还是可以清楚辨别。

中暑是指病人因体温调控机制失常,导致昏迷,与心肌梗塞大不相同。王宗伦指出,虽然中暑严重脱水时,病人会出现心脏不舒服的现象,例如心跳加速、心悸等,但多半不会出现胸闷这类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状。

中暑是指病人因體溫調控機制失常,導致昏迷,與心肌梗塞大不相同。
中暑是指病人因体温调控机制失常,导致昏迷,与心肌梗塞大不相同。

急性冠心病分3大类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之一。冠心病是指心脏血管管径狭窄程度至少一条达70%以上,可能造成心肌缺血,平常处于稳定状态。一旦出现急性症状则为急性冠心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判断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与非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3大类。

第1类/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也就是血管狭窄会出现不稳定性的变化,是指新发生的心绞痛症状(例如过去未曾出现的胸闷症状)、程度加重的心绞痛(以前爬两层楼会感到胸闷,现在爬一层楼就会胸闷)、休息状态下的心绞痛(一般是运动量大时,血流供需失调才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后的心绞痛等。

第2类/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

若病人出现急性冠心症的表现,死亡风险高,需尽速就医。尤其是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病人,更需与时间赛跑,及时打通血管。ST段上升的病人,从症状到就医若控制在6小时内,死亡率约6%,但若超过12小时,死亡率则上升到16%以上。

第3类/非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

非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病人,绝大多数即使血管严重狭窄,但仍有血流可以通过。这类病人通常年纪较长、有三高等慢性疾病,甚至曾被检出有心血管狭窄的问题。病人的血管因多处狭窄,血管之间发展出侧枝血管,以相互支援,病人常有胸闷等不适症状。虽然病人整体的血管健康并不理想,但一处堵住后,因血管间可以支援,不致于出现即刻性的死亡威胁。

勿轻忽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意指血管狭窄出现了不确定性的变化。病人多半是症状出现2天至2周间求诊,其实不稳定症状出现的前几天,危险性最高,若病人2周后才求诊,通常已安然度过危险阶段,但因病人心肌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缺血情形,血管出现不稳定性的变化,建议要尽速就医,并经由心电图判断ST段上升与否,评估心导管手术介入的时间点。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生,意指血管狹窄出現了不確定性的變化。病人多半是症狀出現2天至2週間求診,其實不穩定症狀出現的前幾天,危險性最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意指血管狭窄出现了不确定性的变化。病人多半是症状出现2天至2周间求诊,其实不稳定症状出现的前几天,危险性最高

台大医院云林分院院长、台湾介入性心脏血管医学会前理事长黄瑞仁警告,一旦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意味病人已接近心肌梗塞的发生,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心肌梗塞诊断3要件

心肌梗塞的诊断要件有三大项,第一是临床症状、第二是心电图、第三则是心肌酵素。黄瑞仁表示,心肌梗塞需符合三项诊断中的两项,其中心肌酵素是必要的诊断条件。若心肌酵素诊断确定,可知病人的心肌已经开始坏死。

国外的研究指出,病人从症状发生到给予治疗,每延误30分钟,即会增加7.5%的一年内死亡相对风险。现今临床上,已可藉由高敏感度的心肌钙蛋白的检测,一小时即可知道结果。

诊断ST段上升,尽速心导管打通血管

在心电图的诊断上,则可从ST段的变化,区分为ST段上升的病人与非ST段上升的病人。王宗伦表示,ST段上升的患者会依标准流程,力求尽速以心导管打通血管。至于非ST段上升的患者,亦需接受心导管治疗,只是时间上没有那么迫切。

ST段上升的病人,三条冠状动脉血管中有一条被堵住,其中约7成的病人血管可是百分之百被塞住,以致下流血管完全受到影响,需尽速接受心导管介入治疗,经由气球扩张术打通血管,恢复血流。若无法于1小时送达可执行心导管手术的医院,则可先施以血栓溶解剂,但有0.5%并发脑出血的风险。

若确诊太晚,需采药物治疗

若被诊断出的时间较晚,则需采药物治疗。选用的药物包括:抗血栓药物(并用抗血小板药物与抗凝血剂)、交感神经抑制剂(血压稳定较不易并发心律不整)、血管强力素转化?抑制剂或是血管张力素受体拮抗剂(心肌坏死会结疤,可延缓左心室扩大的速度,延缓心脏衰竭的时间)、降胆固醇药物(斯达汀类,让斑块稳定不再破裂)。 王宗伦表示,ST段上升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只要堵住的血管被打通,即可恢复正常血流,但需要抢时间。

【心肌梗塞的死亡风险有多高?】

◆ST段上升面临「鲸吞型」死亡威胁 ST段上升的病人所面临的是「鲸吞型」的死亡威胁,由于大范围的心脏肌肉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出现严重心律不整,短时间内死亡的风险极高。一旦救回来,病人只需戒菸及服药配合,即可大幅降低死亡的风险。

◆非ST段上升属「蚕食型」死亡威胁

非ST段上升的病人面临的死亡威胁则属于「蚕食型」。短期死亡率不像ST段上升的病人那么高,但因问题血管很多,1~10年的长期死亡率反较前者来得高。

王宗伦强调,一旦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是心肌梗塞,以台湾现有的医疗便利性,病人最好第一时间即送医。至于稳定型的冠心症病人,即使没有立即的死亡威胁,但务必控制危险因子,并依医瞩服药,尤其一定要戒菸。

在不增加病人心脏负荷的情况下,可采取适度运动,对心脏功能有所助益,但切勿进行过度激烈的运动,以免发生猝死。

哪些人容易得冠心病?

三高病史与抽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子。若有三高、抽菸、曾被检出有冠状动脉疾病者,一旦出现疑似心脏疾病的表现时,一定要尽速就医,争取抢救时间,降低心肌坏死的机率。

冠心病与心肌梗塞的发生,男性比女性来得高,男女比例约是3:1至4:1。但女性停经后,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即与男性不相上下,更年期后的女性得特别注意心血管疾病的威胁。

【内容出处:常春月刊 401期】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报区

拥有更多的健康知识以及专题报导

你是哪种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