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台灣約有12.8%的65歲以上長者,經過評估為吞嚥與咀嚼異常,若再計入因疾病(如中風)所造成的患者,吞嚥異常的問題不容小覷,除了影響日常進食樂趣,也可能造成營養不良以及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
若家人有吞嚥困難情況,除了尋求專業的語言治療師進行復健,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吞嚥輔助小物」可以來輔助進食,讓復健中的家人吃得更好。由於吞嚥困難類型的多樣化,每個病人所需要的工具可能不同,使用或購買前建議先諮詢語言治療師。
以下整理5種常見的吞嚥輔助道具,前3種以改變食物質地為主,後2種則是餐具類型。
1. 液體增稠劑
這類吞嚥輔具比較廣為人知,主要使液體(水、飲料)增加稠度、減慢流動速度。目前市面上有眾多商品可供選擇,每種品牌味道、口感各有不同,大家可以交替嘗試,幫家人找到適口性最佳的增稠劑。
怎麼用:增稠劑多為藻類或植物膠萃取製成、並添加麥芽糊精,攪拌後放置一段時間作用(3-5分鐘),才會到達安全稠度,可參考商品說明書、依據所需的稠度調整加入的量,例如花蜜狀/蜂蜜狀/布丁狀。
適用族群:增稠劑適合吞嚥協調速度稍慢的個案。由於液體流速快,患者可能反應不及,因此語言治療師在訓練期間就會在液體中加入增稠劑,讓個案練習喝流動的食物。等到吞嚥協調度與反應能力提升,就可以慢慢減少增稠劑使用的量,甚至到完全不使用。增稠劑口感多半類似羹湯,也有些個案用它來幫助吞藥。
2. 食物軟化劑
顧名思義,能夠將較難咬的肉或食物軟化,降低咀嚼難度,讓個案把力氣用在後續安全吞嚥上。也可以用木瓜酵素、鳳梨酵素等天然軟化劑取代。
怎麼用:與食材進行充分混合浸泡,使其軟化。一般而言,軟化完需要後續烹煮,不能直接食用。
適用族群:食物軟化劑適合口腔肌肉功能受限,例如:假牙、無法咀嚼(口腔/頭頸癌個案)
3. 食物塑型劑
較為進階的吞嚥輔助產品,因為對於部分患者來說,光是食物軟化還不足夠,需要將食物絞碎、達到類似泥狀的口感,但泥狀餐通常賣相欠佳(一坨一坨的)、較無口感也難引起食慾,因此塑形劑就派上用場。
怎麼用:加入食物泥中加熱攪拌後,再倒進模具裡,例如:青菜泥倒進青菜造型的模具、雞腿泥倒進雞腿造型的模具,這樣看了就很有食欲,色香味俱全,更重要的是也會有口感,其軟硬度是屬於舌頭含一下、但又不用咬就可以吞的程度,所以吃起來感受會比一般泥狀餐好很多,較能增加主動進食的意願。
適用族群:咀嚼困難、吞嚥肌力不足、口腔/頭頸癌,以及失智症患者,讓食物色香味俱全,更能增進食意願、以及減少含住食物的狀況。
4. 寬口杯/斜口杯
適合吞嚥協調不佳、口腔肌肉控制不好的患者。使用寬口杯或斜口杯,較能維持低頭吞嚥的姿勢,能避免喝水嗆到。語言治療師通常會建議在初期先使用湯匙小口喝水,進步後改成寬口杯或斜口杯。
怎麼用:透過寬口杯/斜口杯,可以維持低頭姿勢來喝水,比較安全,減少因仰頭造成嗆到的風險。
適用族群:因老化造成喝水容易嗆咳、或吞嚥反射輕度延遲的個案。另外,大家可能會好奇是否可用「吸管」代替?通常語言治療會建議不要,因為用吸管喝水需要力氣1)把水吸起來2)再快速切換、關閉呼吸道3)打開食道吞嚥,其實難度比正常喝水更高,也更容易嗆到,反而不適合吞嚥困難患者。
5. 特殊餐具
若情況允許且安全,語言治療師一般都會建議讓個案「自己拿餐具吃」,這有助於提升整體吞嚥協調的復健。但常遇到的現況是,個案在肢體上很難好好地控制餐具,例如碗可能會滑走、湯匙內的食物可能會舀不起來,甚至是灑出來,此時就可透過一些特殊餐具,協助他們更順利地用餐。
碗:可以選用底部有吸盤固定的碗
湯匙:有一種能自動平衡的湯匙,叫做「三軸穩定湯匙」。它有一個環可以讓手套進去固定,然後不管患者的手怎麼動,湯匙的面都是朝上的,就可以方便個案把食物放進嘴裡。然這類湯匙價格較高,且目前台灣購買較不易(可能要透過海外訂購),亦可嘗試「加重湯匙」作為備案。
適用族群:帕金森氏症、亨丁頓舞蹈症,或是手部肌肉無力或協調性不佳的個案
以上就是關於吞嚥困難輔助小物的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把這些知識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希望大家都能安心進食呷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