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扭傷?
扭傷代表韌帶承受較大的壓力而過度伸展及部分撕裂,例如當腳踝踩在不平整的地面,或奔跑時意外跌倒雙手撐地,就會突然讓腳踝或手腕承受不當施力,過度擠壓關節導致韌帶受傷。
會出現哪些症狀或併發症?
扭傷之後,關節處會逐漸發紅變腫,關節活動程度下降,變得不太能動。這是由於扭傷後軟組織的微血管破裂,滲出微量血液,讓周遭軟組織變得腫脹。假使患者仍繼續活動受傷關節,發炎反應會讓紅腫加劇,關節壓力繼續升高,關節活動度大為降低,受傷的腳踝會變得幾乎無法行走。
如何處理與治療扭傷?
扭傷後務必要記得下列幾項重點:休息、冰敷、壓迫、抬高。英文分別是rest、ice packing、compression、elevation,取其字首是RICE,大家可以當成口訣記起來,非常實用。
扭傷後務必要讓受傷關節休息,別讓此處再負重或血流增強,觸發更多的發炎反應。所以,扭傷後第一件事情是停下活動,休息並檢查受傷部位,看看除了扭傷以外是否還有其他擦傷、撕裂傷,甚至關節變形,若有這些情況就要考慮就醫詳細檢查。若覺得非常疼痛且不清楚是否有骨折,可以先用手邊簡單的器具固定關節後再就醫,不要再讓關節負重或是隨意晃動。若很確定僅是扭傷,接下來就要開始冰敷。
冰敷能夠減少疼痛,讓血管收縮、減少受傷血管的滲血量,減少發炎反應,這時關節的腫脹會下降,加速復原。冰敷時可以用冰塊加水裝進袋子,以毛巾包著冰袋覆在受傷部位。
每冰敷15分鐘休息一下,並依受傷程度自行增減冰敷頻率,但要記得,雖然建議患者受傷第一兩天內盡量冰敷,但還是要拿捏好冰敷的時間及程度。直接拿一整包冰塊敷在皮膚上並不恰當,尤其不適合有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感覺異常的患者,否則會容易導致凍傷及皮膚受損,得不償失。
第三招是壓迫,壓迫受傷關節是要減少腫脹,在家中保健箱內可以常備彈性繃帶,若扭傷了,可用彈性繃帶包紮纏繞傷處。拿腳踝扭傷來解釋:彈性繃帶要從距離心臟血流最遠端,也就是接近腳趾的位置開始,續往腳踝及小腿處包紮,記得別纏太緊,壓迫是為了不讓腫脹擴大,纏太緊會連正常血流都過不去。萬一覺得傷處愈來愈痛,腳趾頭甲床色澤變白,或是腳底變麻木或失去知覺,可能就代表血流不足,這時要趕緊放鬆彈性繃帶。
最後的步驟是抬高。建議把傷處抬到高於心臟的位置,像在看電視玩電腦時可以搬張椅子,抬高腳踝伸直腳放在椅子上;睡覺時可以多放幾個枕頭墊在腳下,讓腳踝高於平躺時的心臟位置。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減少地心引力對血流的影響,減少傷處的腫脹與血流。
若扭傷過於嚴重,或狀況愈來愈嚴重,記得要就醫檢查。醫師會先評估關節的活動度及腫脹狀況,並決定是否需要用X光檢查有沒有骨折。
健康注意事項
假使漠視小小扭傷,讓受傷關節繼續活動,患者會發現受傷第二天的狀況比第一天更嚴重,小問題變成大麻煩。但也別誤以為扭傷患者全身都不能動。不是的。舉例來說,假使單側腳踝扭傷了還是想要活動,可以選擇坐著舉啞鈴或鍛鍊胸肌,反正別讓腳踝負重過重及活動太大。
想要避免扭傷,就要注意活動及運動的裝備、環境、自身狀況,當身體疲勞又缺乏熱身,穿上不適當的鞋子在太光滑或不平整的地面上活動,就會容易扭傷。想要避免別無他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這些簡單的細節。
本文出自商周出版《Dr.小志志圖解健康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