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之所以翻開這本書,都是基於這樣的好奇心。大家對於關節可動域這個詞或許有點陌生,其實就是指關節可活動的範圍。當身體變得僵硬,或是產生疼痛感的時候,大抵不脫下列原因:
●關節之間有多餘的組織囤積(附著)。
●因為多餘的組織囤積,導致關節活動空間變得狹窄。
以下有個現在立即就能操作的自我診察:請大家低頭看看自己的腳趾。
●你的腳拇趾從趾頭到趾根,是否硬梆梆地完全無法活動呢?
●五根腳趾是不是像被膠水黏住似地,呈現緊密靠攏的僵直狀態?
碰到這種狀況時,我會伸手把腳拇趾的第一關節(或趾根部)往上扳或朝下彎折(和一般折手指不同),同時會聽到「啪嘰」的聲響(此為彈響)。
而在發出這些聲響之後,腳趾就能輕鬆地做出石頭、布的「猜拳」動作。這是因為平常大家在走路時,很少有機會使用腳趾關節,導致體液(包括血液、淋巴液以及腦脊髓液等)滯留、連帶引起老廢組織囤積在趾關節裡。
人的身體是透過末稍關節至中樞關節的串連與協同,才得以實現柔軟且順暢的動作。換句話說,只要設法從位於身體末稍的關節下手、活絡身體所有的中樞關節,日常生活的各種動作也就不再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