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日前將《醫糾處理與補償法》草案送進立院審議,強制規定醫療糾紛須先到各地衛生局調解。醫療改革基金會今25日召開記者會,公布針對醫糾病家及縣市衛生局2項電訪調查結果,均認為這草案未將行政調查與簡易鑑定入法,是不求真相的調解,不符合大眾期待,與現行飽受各界詬病的調解相比,根本是換湯不換藥。
民眾不信任衛生局調解
醫改會今年10月針對近1年遭受醫糾傷害的求助民眾進行調查,民眾最要求的是真項和道歉。現行有7成醫糾民眾沒去申請衛生局調解,若進一步詢問不去申請的原因,超過半數醫糾病家是因為不信任衛生局,包含擔心效率不彰影響提告權益、衛生局態度不佳等。
至於曾有衛生局調解經驗的醫糾民眾中,超過4成的醫糾病家覺得因為沒有真相調查而淪為喊價,無法幫忙釐清真相或化解誤會。更有高達98%醫糾病家期待醫糾立法能增列由政府或公正第三方提供專業醫療諮詢與鑑定,94%期待政府進行行政調查,以彌補現行衛生局調解最缺乏的兩大關鍵功能。
衛生局憂降調解成功率
這樣的擔憂也反映在衛生局身上,醫改會11月針對本島19個地方衛生局進行調查,高達12個縣市衛生局,擔憂如果維持現行調解做法,而沒有提供鑑定或病歷審查協助,成效與民眾接受度都有限;68%的縣市希望能立法明定由中央或委託團體,先做簡易鑑定或病歷審查。
且調查顯示9成的衛生局對於推動強制調解新制感到擔憂,認為以衛生局現有經費與人力根本「吃不下來」,反而可能降低調解品質與成功率,或拖延醫糾處理時程。另有53%的縣市憂慮當地缺乏足夠具備醫療專科或調解能力的委員人選參與調解。多數衛生局都亟需經費與人力挹注,以及標準作業流程、調解專業訓練以及鑑定上的支援。
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表示,醫療糾紛訴訟頻繁,的確導致醫病雙輸的困境,然而醫界要建立不責難的文化以減少纏訟,必須提供病家真相作基礎、並有快速補償制度。她很遺憾行政院推出的版本,沒有回應民眾在醫療糾紛中還原真相的呼聲,空有強制調解形式,實質的行政調查與鑑定卻在調解程序中缺席,沒有實質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