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罹患慢性腎臟病,是不是得要終身和洗腎為伍呢?醫師指出,答案是否定的,只要飲食與藥物控制得宜,就可免除洗腎風險。臨床上就有一位67歲的廖先生10年前接受腎臟腫瘤手術,且患有高血壓與心臟病,進一步檢查發現已是慢性腎臟病第四期,但在遵照醫囑用藥控制慢性病與接受飲食衛教後,穩定控制病程,破除洗腎魔咒。(影音/攝影記者黃志文)
由生策會及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發起,結合台灣48位腎臟科權威,累積過去的臨床研究觀察,聯合出版《腎臟哪裡出問題?》,歸納88個重要但卻常被國人忽略的迷思,由醫師主筆解答,幫助民眾掌握腎臟預防、治療的關鍵問題。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執行長、雙和醫院副院長林裕峯醫師指出,慢性腎臟病是一種「進行性」的疾病,只會越來越惡化無法痊癒,不過腎臟壞死的過程是可以控制進而延緩的,只要照顧得宜,終其一生都不會惡化到要洗腎的地步。也就是說,就算被診斷是慢性腎臟病,腎功能不須痊癒也可過正常人的生活。
林裕峯醫師提到,廖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已進入慢性腎臟病第四期,但患者遵照醫囑,用藥控制高血壓與心臟病等慢性病,加上接受營養師的飲食衛教,十幾年來穩定控制病程,讓腎臟機能維持在可以正常生活的地步。
腎臟病控制5面向
林裕峯醫師強調,要治療慢性腎臟病,要從飲食調節、持續運動、情緒平衡、藥物控制、定期追蹤檢查等5個面向下手。
飲食調節:需遵從營養師指示,盡量少油、少鹽、少肉。
持續運動:可降低血脂、血糖對腎絲球的損害。
情緒平衡:釋放壓力能讓交感神經活性提高,減緩腎臟病惡化。
藥物控制:因為病人常伴隨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慢性疾病,而連帶影響腎臟病情,因此藥物控制、觀察藥品有沒有腎毒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定期追蹤檢:慢性腎臟病患在第一、二期,每半年需檢查一次,第三、四期則每3個月檢查一次。
營養師:飲食控制看體重
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鄭金寶補充,慢性腎臟病患在蛋白質、鈉、鉀、磷、油脂等都需要依照個人體重做控制,例如每公斤需補充1.2公克的動物性蛋白質例如雞蛋、牛奶、魚肉;鈉則需控制在3公克以內的鹽,但一茶匙的醬油以及烏醋,就等同於是1公克的鹽,所以在調味料的選擇上也要特別小心。
再者,要減少鉀的攝取,最好避免生菜、高湯、咖啡、運動飲料或是鉀含量較高的水果,像是香蕉、菇類、青花菜、香瓜等。青菜中含有許多的磷,可以先把青菜洗乾淨,切過後再川燙、瀝乾,但如果有使用磷結合劑的腎臟病患者,可以不用特別注意磷的攝取量,磷含量較多的水果有腰果、吻仔魚、奶類、內臟之類,而油炸食物則務必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