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現記憶力改變、說話困難、個性改變…,當心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訊!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提醒,及早揪出失智症10大徵兆,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大腦疾病。關… 詳全文 >
-
近日網路上有相關報導指出,「台灣最新研究發現,老人補充維生素D過量,恐加劇失智症風險…」。為了避免引起大眾「誤解」,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就學理及臨床提出數據及論點,除了… 詳全文 >
-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研究員團隊,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動物實驗及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發現阿茲海默症小鼠補充維生素D反而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年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發… 詳全文 >
-
「這句話妳已經說三次了,怎麼一直重複同樣的話呢?該不會失智了吧?」根據2009年美國杜克大學研究指出,薑黃素可減少導致大腦受損的類澱粉蛋白沉澱,排除大腦血管的發炎問題。預防失智掌握4大要訣,… 詳全文 >
-
雖然失智症目前仍是無法徹底治癒的疾病,但早期正確診斷與治療可以延緩病程、維持患者功能與生活品質。亞東醫院核子醫學科汪姍瑩主任表示,核醫檢查作為影像評估工具,在失智症診斷的領域提供了客觀且早期… 詳全文 >
-
用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飲食習慣與選擇,也可以用來預防失智症嗎?除了注重一般日常飲食的均衡,也可以在「健腦飲食」上加強。1950年中葉,生理學家和醫生觀察到居住在環地中海的居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 詳全文 >
-
巴金森氏症患者的腦神經會持續退化,導致出現失智症,目前臨床上沒有藥物可以預防,也沒有藥物可以治癒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失智症,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的專利藥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期待為此疾病帶來治療… 詳全文 >
-
好萊塢硬漢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突然宣布退休,家人證實67歲的他罹患「失語症」,意即他將漸漸失去說話與認知的能力。到底什麼是失語症?有可逆的機會嗎?失語症與失智症有關嗎?安南… 詳全文 >
-
失智症海嘯來襲,根據統計國人65歲以上人口約8%有失智症,已知憂鬱、高血壓、吸菸、腦傷等會影響失智症之外,其實咀嚼力不足,也是危險因子之一,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陳福樂牙醫師表示,一旦缺牙就可… 詳全文 >
-
經常半夜睡不著覺,常做夢、夜間驚醒、容易失眠,甚至睡覺打呼鼾聲雷動,以及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都屬於睡眠障礙,小心會可能帶來失智症風險!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賴博政中醫師表示,失眠常見類型… 詳全文 >
-
中風被稱為「幸福的終結者」,因為發作會影響健康,甚至即使治癒後也會帶來後遺症,包括肢體癱瘓、失語或精神障礙。目前透過經顱磁刺激術,可以治療腦中風失語症,以及腦部曾經受損,如腦傷、水腦、失智症… 詳全文 >
-
失智症造成病人和家屬極大的衝擊,其中最主要的是阿茲海默症,至今尚未發現有效治癒的藥法。在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的指導之下,一項跨越多家醫院研究結果發現:補充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減少… 詳全文 >
-
年輕人一旦心肺功能低落,除了會造成直接死亡外,還會提升罹患失智症風險。專屬銀髮族AI體適能魔鏡(iMirror),可及時辨識動作是否正確、計算長者心肺功能等體適能分數。並可透過特製的「強心健… 詳全文 >
-
根據警政署統計65歲以上失蹤人口,因失智症走失占近4成。台灣失智症協會與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共同設計出新型預防走失輔具「緊急連絡卡」,不但可註記失智者的緊急連絡及關鍵資訊等,更期待透過去標籤的… 詳全文 >
-
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難治癒,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醫師指出,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雖同屬大腦神經退化疾病,但病因和表現的特徵不同,檢測應該力求準確,以正確治療。而學者指出,老藥「頭孢曲…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