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歲的貨運司機張先生,因持續腹瀉並發現便中帶血,經檢查後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收治張先生的彰基血液腫瘤科王全正醫師表示,張先生由於直腸腫瘤已轉移至肝臟,所以先安排化療,經過五次化療後,腫瘤明… 詳全文 >
-
近年來因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大腸癌確實有年輕化的趨勢,加上越年輕的癌症病人,其發病的惡性度就會越高,必需提高警覺!大千綜合醫院馮啟彥主任表示,大腸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健康問題混淆,… 詳全文 >
-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罹癌人數增加,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較110年增加8,531人。111年十大癌症排行,肺癌連續2年為首位,大腸癌則排第2位,攝護腺癌… 詳全文 >
-
醫學研究發現,55歲以下的年輕胰臟癌患者增長趨勢明顯。據統計,目前年輕患者已佔胰臟癌患者的約10~15%。林相宏醫師表示,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包括家族中有胰臟癌、膽管癌、乳癌、大腸癌、卵巢癌等… 詳全文 >
-
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的化膿性肝膿瘍是臺灣很常見的地方性疾病,研究發現,罹患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的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小心大腸病變,尤其是可能有併發大腸癌風險!臺北榮總感染科林邑璁主任研究發現… 詳全文 >
-
放連環臭屁,小心是腸癌警訊?家醫科醫師陳衛華醫師指出,放屁太過頻繁,可能是腸胃健康出現問題,尤其年節期間暴飲暴食、大魚大肉吃不停,腸胃更容易「鬧」脾氣,若是「放屁」連環不斷,且次數頻繁、臭味… 詳全文 >
-
全球首創新發現!新型二合一整合篩檢模式,能有效防治胃癌及大腸癌的發生!臺大醫院發表的全球首創新型態胃癌、大腸癌整合篩檢模式,研發成果於2024年10月1日榮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頂尖… 詳全文 >
-
防大腸癌上身,不要放縱瘜肉!大腸瘜肉中依病理組織可分為:增生性瘜肉及腺瘤性瘜肉,增生性瘜肉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會癌化;但是腺瘤性瘜肉則容易有惡性、癌變的風險。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林裕鈞醫師指… 詳全文 >
-
根據衛福部統計,112年台灣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前十名分別是: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賴睿昕中醫師表示,部份癌症常使用的幾種化療藥物,可能產生… 詳全文 >
-
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潛血濃度越高者應儘快接受大腸鏡檢查或縮短篩檢間隔,濃度較低者可考慮延長篩檢間隔,北醫大口腔醫學院陳立昇副… 詳全文 >
-
大腸癌高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近9成發生在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隨著人口老化,高齡患者接受外科手術的需求增加,往往也因高齡而猶豫是否接受手術等積極治療。北醫附醫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 詳全文 >
-
有大腸息肉別輕忽,尤其是腺瘤型息肉有癌變的風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總院長表示,息肉可分為增生型、發炎型及腺瘤型,而其中腺瘤型息肉易有癌變機會,目前研究超過八成大腸癌與腺瘤型息肉相關,可以… 詳全文 >
-
臺北市每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約1萬3,300人,同時每年約有5,300人因為癌症死亡,換算臺北市一天近37人被宣告罹癌,同時有15人因為癌症死亡,癌症風險嚴重威脅臺北市民的健康品質。臺北市政府衛… 詳全文 >
-
許多人有便祕困擾,於是採取吃粗糧、蔬果等高纖維食物的飲食方法,想要解決便祕大患。不過,網路卻流傳:「吃大量蔬菜、水果反而會導致便祕。」的說法,似乎對便祕族來說,會感覺更加困惑。究竟高纖蔬果要… 詳全文 >
-
維生素D有「陽光維他命」之稱,不但有促進鈣質吸收、預防骨鬆的作用,近期研究更發現,適度補充維生素D,更有調控胰島素分泌,降低糖尿病患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胰島素阻抗問題;以及調解免疫功能、避…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