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在台灣約有6成以上的民眾購買健康食品服用,每年花費在350億元上下,尤其以銀髮族的需求量最高。營養師建議,民眾仍需以預防醫學首重的健康生活為主,搭配正確的日常飲食為基準。若對保健食品仍有需求,則需遵循4原則,避免增加肝臟的負擔。
認識健康食品
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鄭金寶營養師表示,健康食品又稱營養補充品,市售的營養補充品分為一般保健食品,以及健康食品。一般保健食品目前超過3千種以上,分為營養補充品、機能性食品、天然有機食品、健康的食品,以及營養品。
而健康食品目前衛生署乃是依健康食品管理法,採雙軌查驗登記制度。我國的規定比國外更為嚴格,尤其廣告標示規定不能涉及醫療功效,若是特殊功能性食品,在標示上有功效時,需經科學實驗證明,加上衛生署查驗才可置入。
★ 衛生署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一覽表http://functionalfood.moeaidb.gov.tw/index.html
健康食品的使用原則
健康食品的使用,首先需經專家評估後,認定有需求才吃,而非廣告行銷的為「日常保健」而吃。至於需補充什麼?補充多久?避免同時服用什麼?打開後如何保存?使用方法?都是使用應注意的事項,建議如以下4點:
1.詢問營養師(或醫師)的建議
民眾應有「對症下補」的觀念,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補充夠了就應該停止服用,好的東西補過頭了,一樣會造成身體,尤其是肝臟的負擔。切記不要隨便聽從親朋好友推薦,就貿然亂服用一通。
2.看清楚產品標示且比較價格
購買健康食品前應先看清楚標示,項目應包括:健康食品標章及認證字號、品名、成份(內容量)、廠商名稱及地址、有效日期與保存期限、保存方法、警語與限制。此外,很多產品的主要成份雷同,只是添加不同的額外成份,再用廣告包裝訂出高額的價位,其實,對人體的影響差異不大。
3.身體不適或出現副作用應暫停使用
購買或使用前,若有身體不適或其他疾病仍需就醫,不能以健康食品取代應該服用的藥物或醫療,同時應注意同類型的保健功效成份是否攝取過量,多食無益。如果出現副作用,就必須立刻停止服用。
4.保健食品只是輔助
沒有任何一種保健食品具有「療效」,要記住保健食品只在補充營養物質,同樣的觀念,從均衡飲食中獲得營養素,當然比合成的「天然保健食品」來的好。因此,在使用保健食品時,應該更謹慎小心,把它當成食物以外的第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