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的發生與大腸瘜肉密切相關,醫師表示瘜肉剛出現時,患者往往沒有症狀,其中,又以腺瘤性瘜肉最容易演變成大腸癌,必須透過篩檢早期發現,並且進行切除,可預防大腸癌發生。
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趙東波表示,大腸瘜肉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隆起的突起物,好發的部位為乙狀結腸與直腸,主要可分為:非家族性與家族性。
非家族性大腸瘜肉,依病理組織可分為增生性瘜肉及腺瘤性瘜肉:增生性瘜肉為大腸中最常見,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會癌化;然而,腺瘤性瘜肉卻極有可能演變成為癌症,高惡性度的腺瘤瘜肉,就被歸為癌前病變。
至於家族性大腸瘜肉,則是一種遺傳疾病,也容易演變成結腸直腸癌。趙東波醫師表示,臨床上有些不到30歲的年輕人,卻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瘜肉,很可能是家族性遺傳,一般建議這類型個案,最好從青少年開始,每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才能有效避免瘜肉日後癌化。
切除過瘜肉也不保證一勞永逸,趙東波醫師提醒,瘜肉切除過後仍然可能再度出現,若連續2年都發現瘜肉的存在,除了要加強蔬果飲食的攝取,也可以用藥物來作化學性的預防。
其實,大腸癌是最容易從飲食及生活習慣中去預防,建議應力行「蔬果彩虹579 」原則,均衡攝食各色且足量的蔬果,同時也要維持運動習慣,以增進腸道蠕動,減低大腸內膜接觸糞便內的致癌物
此外,最重要是定期接受篩檢,目前政府提供50歲至69歲民眾,每2年進行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以及早發現瘜肉與大腸癌。

調查:北部都會熟男 大腸瘜肉好發族群
切除不等於根除!腸瘜肉再生率達2成
追捕瘜肉大戰!新北市院所大腸癌篩奪冠
非洲豬瘟是什麼?人吃了病豬會被傳染嗎?如何遠離非洲豬瘟威脅?
手機成為青少年家庭衝突導火線?親子溝通是關鍵,讓數位生活不再「失控」
阿茲海默症新藥登場,迎接治療新時代!耕莘打造「邊治療邊動腦」整合照護模式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89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