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拉出「铅笔便」,粪便细小又偏软?当心是大肠直肠癌的警讯!1名6旬郭先生,平时早睡早起、不菸不酒,没想到在去年初的公司健检中,经肝脏超音波发现阴影,进一步询问发现痔疮流血、粪便潜血等症状,详细检查后才发现竟是晚期大肠直肠癌,且已出现肝转移。
争取手术机会,依然是治疗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的重要策略!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肿瘤医学部梁逸歆医师表示,大肠直肠癌转移部位以肝脏占4成为最高,主要可能与血液回流机制有关。肝脏是肠道血液回流途中的第一关,相对较容易造成血液中转移癌细胞落地生根,导致癌变。
而肠癌肿瘤转移至肝脏,倘若无法直接以手术根除性治疗,则必须先使用精准有效的标靶药物与化学治疗,进一步使得无法手术切除的病况,转变成能够进行根除性手术,方能提升病友生活品质和延长存活。
转移性肠癌并用化疗和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药物,有助缩小肿瘤
梁逸歆医师根据台湾本土的健保资料库分析,结果显示在将近一万三千名的转移性肠癌患者,于初治疗时并用化疗和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药物,有助缩小肿瘤,较并用抗血管新生标靶者,可增加将近多1成的手术机率,同时也更延长平均存活时间。
此外,如果治疗效果良好进而让患者有机会能接受手术,以目前的证据来说,原本的化学治疗并用标靶药物的组合,也应该于术后继续使用,当然最重要的是实际用药时机,仍然需视癌友个人病况状况而定。
RAS基因无变异的大肠直肠癌患者,治疗已经有突破
有将近40%的大肠直肠癌病患,其RAS基因都有突变;而对于RAS基因无变异的大肠直肠癌患者,治疗已经有突破。根据国际研究显示,相较于抗血管新生标靶药物,转移性肠癌RAS基因无变异者接受作用专一的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治疗,整体存活延长6-10个月。另外,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历经6年,研究173位RAS基因无变异之转移性肠癌病友的标靶治疗差异,结果显示一线接受化疗并用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治疗的组别,中位存活期长达40个月,比并用抗血管新生标靶组平均多10个月。
影响转移性肠癌治疗成效关键,在于RAS基因是否变异,而非病灶位置
至于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治疗效果是否因病灶在左右侧大肠而异?高医研究显示,一样效果较佳,打破过往「左大肠优先用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右大肠用抗血管新生标靶」的用药习惯。王照元医师表示,这也突显出影响转移性肠癌病友治疗成效的关键,在于RAS基因是否变异,而非病灶位置。
大肠直肠癌已走向精准医疗,RAS基因检测成为转移性大肠直肠癌治疗的检验必备项目。过去RAS基因检测需自费,临床常见癌友碍于经济负担,错失及早正确用药的时机。不过,健保从6月开始给付RAS基因检测,帮助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病友更精准用药,追求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华民国大肠直肠外科医学会呼吁病友多与医师讨论,共同参与治疗决策,争取较佳治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