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水上活動頻繁,但溺水悲劇卻屢屢發生,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表示,國人溺水的原因包括不熟悉水域環境、跳水造成意外、不諳水性等,尤其水上活動前,多數民眾缺少暖身運動,以及對周邊環境警覺性不足,都是水上活動常見的危險因素。
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主任鍾文賢表示,溪河與海岸這兩處地點,就占了總溺水事件的7成。海岸的意外多來自從事觀浪跟海釣這兩種活動,由於就是在危險的水域中活動,沒有救生員、安全警戒範圍,更容易造成危險。
另外,到溪河戲水時,容易因踩到滑石、不穩固的石頭而失足落水;有些人則是沒做好足夠的暖身導致抽筋,或是沒注意到因地勢差所產生的暗流、漩渦而被捲入;還有人是因為做出跳水的危險動作,導致撞到水中的岩石而受傷。
鍾文賢建議,從事任何水上活動都要事先了解周遭環境,比如在溪邊戲水時,應多注意水勢以及上游的天氣變化。當上游開始下雨,水勢很明顯的爆漲時,都有可能是山洪爆發的前兆,千萬要提高警覺,並且事先了解水庫洩洪的資訊。
戲水時應避免做出將人推下水,或自行跳水的危險動作。另在游泳時,千萬別離開同伴的視線,以及他們能救援的能力範圍,不諳水性的人盡量在有救生員管理的安全範圍內戲水,較為安全。
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提醒,每當大雨過後溪流內的地貌都會有變化,上次來的安全區可能已經有暗流、漩渦或巨石,因此國內還沒有一條溪流被認可是安全水域,鼓勵民眾盡可能選擇有救生員的海水浴場及游泳池,才能保證安全。

孩童與青少年溺死占5成 溪流最危險
屢次出事!不能不知的15處危險水域
有傷口勿下水 細菌恐致壞死性筋膜炎
秋冬肺鏈威脅升溫!10歲女童竟重症敗血症 「血清型3」易突破性感染 家長應留意「這症狀」
梁云菲前額葉失能罹「非典型憂鬱」!醫揭5大特徵,應治療防3大惡化風險
妙齡女被愛犬咬掉嘴邊肉!醫籲:掌握黃金6小時處置,降低感染風險助修復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89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