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護理人力不足的議題不斷發燒,對此,衛生署擬議建置護理輔助人力制度,讓護理學生在畢業後可先進醫院擔任實習生最長至4年,一方面減輕護理人力負荷,一方面提升考照率。不過,基層護理人員卻表示,現職護士可能因增加帶領和教導實習生,工作負荷量和承受的壓力更重,而且依現行臨床經驗觀察,實習生幾乎沒有多餘時間準備考試,護士執照考取率能否提升有待商榷。
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籌備會人員陳玉鳳表示,為解決「護士荒」,衛生署擬議增修護理人員法施行細則,讓護理相關科系學生畢業後到未取得護士或護理師執照的空窗期,於醫院現有正式人力之下,增加上限五分之一的輔助人力,也就是畢業後實習生,且其實習時間也延長為4年,美其名是為了減輕護理人員負荷、避免因人力短缺造成醫療品質下滑,還能增加護理畢業生考照率,但是實質上卻大有問題。
陳玉鳳表示,國內的醫護環境習慣將實習生當取得正式執照的護士使用,因此工作量負荷重、時間經常超時,難以讓實習生擁有額外的時間可以讀書,以醫院大夜班實習生的現況為例,如果晚上11點上班,按規定可於隔天早上8點下班,但是真正的情況卻是忙到了中午仍下不了班,甚至可能因工作忙碌而只能吃一餐、上洗手間一次,不僅職業病上身,連考試也缺乏時間準備,相對增加執照考取的困難度。
另一方面,護理學生畢業後雖然具有一定程度的醫護知識,但因缺乏臨床經驗、實務經驗、技術和完整的專業知識,因此輔助照護工作時,仍需現任護士時時盯梢、逐一細節檢驗動作,並教導更深入的醫護知識,甚至需考量其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試的情緒、壓力等各種反應,無形中增加現任護士的工作量和壓力。
至於增加實習生協助維持醫護品質觀點,陳玉鳳則擔心,即使實習生人數變多,但因其無法獨立作業,專業度也不足,反而容易引發其他的醫護缺失,造成品質下降。所以,較理想的方式仍是透過職場環境的改善,讓多數因勞動條件太差的領有護士執照的人回歸護理職場繼續服務,並減少現有護士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