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一名33歲李小姐剖腹生產後,下腹部橫切傷口遲遲無法癒合,不斷流出血水和黃色膿液,甚至出現輕微發燒和傷口疼痛,直到7個月後才在電腦斷層檢查下,發現下腹部皮下出現6.5×4.6×3.3 公分大的膿瘍,再經細菌染色培養詳細檢查,發現為感染「非結核分枝桿菌」所致。醫師研判,應是產後傷口碰到未經消毒的水所引起。
台中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主任楊清鎮表示,「非結核分枝桿菌」不是結核桿菌,而是環境中的腐生菌及低病原微生物,可能存在於水、土壤、灰塵及植物之中,除此之外,浴室的水龍頭、蓮蓬頭及管路也可能是非結核分枝桿菌的貯藏所。雖然生活中處處可見非結核分枝桿菌,但通常只有在人體免疫力低下時才會構成威脅。
臨床上,感染非結核分枝桿菌的患者相當少見,其中以氣管插管病人的呼吸道感染最多,外觀上可能完全無明顯症狀,也可能引發肺炎。至於李小姐因剖腹產後不慎引起的傷口感染,則屬更為罕見的皮下軟組織慢性感染,雖然這類非結核分枝桿菌不會跑進血液,引起敗血症或生命危險,但仍會使患部膿瘡持續擴大、糜爛,影響生活品質。
楊清鎮醫師表示,非結核分枝桿菌至今已發現有130多種,其中約三分之一會感染人類並產生症狀,在培養皿7天內就能長出菌落的「快速生長菌群」,最常造成皮膚、骨骼及關節感染;而在培養皿2至3週才長出菌的「緩慢生長菌群」則容易造成肺部及淋巴結感染。不過,實際的臨床表現,仍須視個人免疫力和感染情況而有不同。
楊清鎮醫師提醒,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外顯症狀多和一般細菌感染無異,通常需透過膿液細菌染色培養和分析才能加以區別。對於感染非結核分枝桿菌的患者,應提供2至3種含有抗結核成分的抗生素。如果未經區別就給予適用於一般表皮細菌性,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的抗生素治療,效果勢必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