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除巨大的肠道肿瘤一定要先“自伤”、切除局部肠道吗?宜兰一名83岁郭姓男子于6月健康检查发现大肠内有一颗超过7公分、相当于网球大小的息肉,几乎塞住肠腔,是临床少见的大颗“锯齿状绒毛腺瘤”,属癌前病变的恶性肿瘤,还好在癌细胞还没转移前,及早经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免于大肠癌的威胁。
近年来,台湾大肠癌发生率及死亡率呈直线上升,医界也早就证明大肠息肉是可能转变为大肠癌的病变,而相较于一般息肉,锯齿状息肉有着截然不同的致癌机制及更快的恶变速度,及早切除才是预防大肠癌的最好办法。
罗东博爱医院胃肠肝胆科顾问医生李惟阳表示,一般临床所见的大肠息肉在2公分以内,但郭先生的锯齿状绒毛腺瘤超过7公分,相当少见,必备的手术技术和知识门槛较高。但考量到患者年事已高,用传统剖腹手术切除腺瘤有伤口大、出血多、修复期长的高度风险,改而建议安全性较高的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患者在术后第3天就顺利出院,饮食和排便状况恢复良好。
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 术后恢复快速
“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仅将早期癌症病灶和其下黏膜下层,逐步与肌肉层剥离,以达到完整切除病灶的目的,相较于以往开腹切除器官的大手术,不仅可让罹病器官全部保存,也可使病人术后恢复状况迅速且良好,是提供早期消化道癌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

大腸瘜肉免驚!中醫化瘀解毒調理
小心大腸癌前兆 內視鏡揪息肉
少蔬果大腸長息肉 5招大腸癌保健
臺灣HIV感染者逾3萬6千人!終結愛滋不只靠藥物,醫病共享決策是HIV照護新潮流
長庚醫療榮獲衛福部社研卓越獎!以科研實力、人才深耕與公益使命奠定醫療典範
心搏過緩治療新紀元!全台首度導入「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具3大突破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89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