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小華把書翻到一半就停下不念了,繪本正好停留在「一隻小白兔跑到山上看到皎潔月光」的畫面。我問小華發生了什麼事?
「那天,爸爸把我載到山上,就丟下我跑掉了,我很害怕,就一直跑、一直跑……」孩子想到小時候,在一個月圓的夜晚被父親遺棄在山林裡的恐怖回憶,終於把梗在心底的話說出來,那次是我第一次聽到小華說這麼多話。
需要的是同理,而不是同情
來到機構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有些孩子受到的苦難特別多,從小他眼中的爸爸媽媽都是這樣對待孩子,他以為這樣的對待是正確的,這些苦難也是正常的,等他警覺到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時,他已經遍體鱗傷。
我常跟我的兒女開玩笑說:「媽媽的手臂好粗喔,因為我都沒有打小孩鍛鍊身體!」我的孩子從來沒有被父母打過,無法體會被大人揍的痛苦。
有些人生命中帶的苦比較多,有些人生命中帶的甜比較多,吃甜的人很難去想像吃苦的人口中的那種滋味,很難去體會他們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外人只能聽、只能看,無法感覺。我真的很希望這個社會不要對弱勢者視而不見,但是他們需要的不是我們的同情,而是我們能不能同理他,同情和同理是不一樣的。同理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體會他的感受,傾聽他說的話,更重要的是理解與接納。
張秀菊基金會是孩子愛的庇護所,能讓這些命中帶苦的孩子,過著三餐溫飽、正常學習的生活,同時養成正確的品格和價值觀,在十八歲獨立之前,鍛鍊好強健的體能和一技之長,不因原生家庭的不幸導致想不開或混幫派。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現在我要當一群孩子的媽。我們要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逗點,而不是句點,等孩子長大,就能不斷去創造他們生命中的驚歎號!
本文選自發光體文化《在愛裡相遇:用一塊錢的力量,累積千萬祝福》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