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8/21 下午 04:24:40

頸椎病變誤信迷思拖多年不敢手術?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找回生活品質

(關鍵字: 肩頸痠痛 , 手麻 , 開刀 , 人工椎間盤 , 頸椎病變 , 張鵬遠

頸部是人體健康的重要通道,當頸椎出問題,不但會引起肩頸痠痛,若神經受到壓迫,更可能導致肢體無力或步態不穩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行動力!可是,偏偏許多有頸椎病變問題的民眾在聽到需要「開脖子」後,就因害怕術後癱瘓等後遺症而卻步,遲遲不願開刀治療。神經外科醫師表示,其實對於有嚴重頸椎病變問題的患者來說,不開刀所承受的癱瘓風險,遠比開刀還要來的高出許多!

頸椎病變像「溫水煮青蛙」,輕忽恐影響行動力,嚴重還有癱瘓風險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外科張鵬遠醫師表示,頸椎是人體脊椎活動度最高的部位之一,在反覆抬頭、低頭、旋轉等不斷使用下,便容易使頸椎的椎間盤、關節、軟骨等組織,因承受過大的壓力而退化,甚至產生骨刺等病變。由於人體的頸椎較為特殊,同時有周邊神經和中樞神經。除了肩頸僵硬、痠痛,輻射狀疼痛等慢性疼痛等大家普遍熟知的症狀外,還可能會壓迫脊髓神經引起更嚴重的問題。

張鵬遠醫師說明,頸椎病變一開始未必會出現劇烈的疼痛或不適,但若民眾輕忽問題的嚴重性,未積極接受治療,隨著神經壓迫程度的增加,可能導致患者如同「溫水煮青蛙」般,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出現手麻、有放電感,頸部在進行低頭、仰頭等特殊角度時可能引發不適反應,還有四肢無力、肢體不協調、運動表現變差,甚至走路一跛一跛、步態不穩,嚴重還可能有癱瘓的風險。

頸椎病變非開刀減壓不可?按摩、復健、電療等保守性治療有幫助嗎?

看到這裡,相信民眾應該會想問,如果不幸被診斷有頸椎病變問題該怎麼辦?一定非得開刀嗎?張鵬遠醫師解釋,一般來說神經外科醫師在處理這類患者時,會依據患者的臨床症狀表現,與相關影像檢測,來判斷患者頸椎病變的嚴重程度及評估開刀的必要性。

若頸椎病變屬輕中度、問題不嚴重的患者,建議可適度採取熱敷、藥物、注射、電療、針灸,以及按摩、頸椎牽引、復位、運動治療等保守性治療方式,來輔助舒緩、改善不適症狀。但若頸椎脊髓病變程度嚴重者,為避免頸椎結構異常導致脊髓神經不斷受到壓迫,則會建議必須趕快把握時間進行手術減壓,減輕頸椎神經的壓力。否則,不小心跌倒或遭受撞擊等這類不可控制的因素,都可能對神經造成嚴重,甚至毀滅性的傷害而導致癱瘓,嚴重性不容小覷!

所以,張鵬遠醫師強調與其一拖再拖,被迫承受因不可控制的意外而導致潛在的癱瘓風險,不如選擇相信醫師,積極接受頸椎減壓手術加以治療較有保障。

聽到開脖子就怕,能不開刀就不開刀?醫師破解2大頸椎減壓手術迷思

雖然目前國內頸椎手術技術已相當成熟,但張鵬遠醫師分享,民眾多半有「能不挨刀就不挨刀」的思維觀念。且過去曾有位知名歌后,年紀輕輕就因胸椎手術失敗,從此下半身癱瘓;加上當時媒體以「XX歌后因脊椎手術癱瘓」為標題進行大篇幅報導,造成老一輩民眾產生共同的「歷史創傷」,只要聽到開脊椎,就覺得可能術後有癱瘓風險,而避之唯恐不及。

但張鵬遠醫師強調,該位歌后是因為胸椎腫瘤而開刀,開刀的部位也以胸椎為主,和因為頸椎病變或退化壓迫到中樞神經,引發脊髓神經病變的狀況並不相同。且過去的影像檢查、手術方式與科技也不如現在先進,也是造成該歌后癱瘓重要原因。

除了民眾對脊椎手術的恐懼外,張鵬遠醫師也分享,門診中頸椎病變患者拖拖拉拉、遲遲不願開刀、接受頸椎減壓手術治療原因,多與下列常見2大錯誤迷思有關:

迷思1/頸椎手術一定要開後頸,恐害頸椎變形?

許多患者除了擔心手術失敗導致癱瘓外,許多人誤以為頸部手術一定要從後頸開,不但術後傷口大,還可能會有頸椎變形、變天鵝頸的後遺症,所以不願意進行頸椎減壓手術,

對此,張鵬遠醫師表示,確實早年處理頸椎病變、退化問題,多以後開式手術為主。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階段頸椎減壓手術趨勢多以「前開」並搭配微創方式進行,不僅傷口小、出血量少,更有術後疼痛少、恢復快的優勢。根據研究統計也發現,臨床上進行「前位」頸椎減壓手術者,其滿意度更甚至高於腰椎手術許多,幾乎可以說是神經外科中,普遍病患滿意度最高的手術了。

迷思2/手術費時、術後恢復期長,恐影響生計?

另外,不少民眾不願意立即開刀治療,是因為擔心頸椎減壓手術費時,術後恢復期長、恐影響日常工作和生計。張鵬遠醫師解釋,其實並非如此!以神經外科醫師臨床最常碰到的2-3節段的頸椎減壓手術來說,包含麻醉等事前準備步驟,順利的話,整個手術時間大約僅需2-3小時。

且因前位頸椎手術多以微創方式進行,傷口小、出血量少。故據他的經驗,約五成左右的患者在進行減壓手術當天就能下床,其餘絕大多數的病人則於手術後隔天就可下床,且僅需住院觀察3-4天就能返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並不如民眾想像的嚴重。

頸椎融合手術VS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差在哪?神經外科醫師帶你一次看懂

除了破除民眾對於頸椎減壓手術的迷思外,張鵬遠醫師也進一步提及,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前位頸椎手術又可分為傳統的頸椎融合手術,和新型的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2大類型。建議民眾可尋求主治醫師的建議,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手術,積極治療。

頸椎融合手術是透過將脊椎病變處上下節骨頭融合,來發揮減壓的作用。但相對的,一旦患者融合關節越多,其頸椎活動度便越少,且容易引發融合處上下2節「鄰近關節病變」,增加二次開刀風險。

而新型的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則是透過顯微鏡微創方式,改用活動式人工椎間盤代替人體損壞的椎間盤,幫助解除神經壓迫症狀。比起傳統手術,更有3大特色:

1.保有頸椎原本的活動度。研究顯示,活動式人工椎間盤可發揮近似人體自然頸椎的五向空間(前彎/後仰/左轉/右轉/旋轉)活動角度。

2.保有頸椎自然的前凸弧度。可大幅降低民眾術後脖子僵硬、活動角度受限的問題。

3.減緩頸椎鄰近節段退化的機率。且臨床研究結果也發現,採取新型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者,不但術後恢復快,術後再開刀的機率也顯著降低。因此,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特別適合日常活動度大的年輕頸椎病變患者。

壯男罹患頸椎病變誤信迷思拖多年不敢手術?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找回生活品質

張鵬遠醫師分享,曾收治過1名50多歲的陳先生,因肢體僵硬、脖子疼痛、手麻等問題前來就醫。經相關理學、影像檢查後,發現其有頸椎病變的問題,且屬於中重度,故建議他應儘速安排時間來開刀,進行頸椎減壓手術。

由於陳先生身負家中經濟重擔,又聽信坊間錯誤迷思,認為手術可能有癱瘓風險,或留下後遺症,所以不管張鵬遠醫師怎麼勸說,陳先生就是遲遲不肯動刀,只願意定時回診接受復健治療。雖然知道復健治療成效不彰,但張鵬遠醫師也只好先要求陳先生一定要定時回診、復健追蹤,還經常耳提面命他一定要小心、注意自己的安全,不能跌到、撞擊,以免加重頸椎的神經損傷。

陸續追蹤了近兩年,直到有一天陳先生發現自己除了肢體僵硬、四肢發麻外,還出現生殖器發麻、大小便沒有知覺等嚴重神經病變等症狀,才終於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緊急就醫。在進行相關評估後,接受張鵬遠醫師建議進行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手術。

歷經了約2個小時的手術,張鵬遠醫師至恢復室確認陳先生恢復狀況時,陳先生立刻分享,四肢發麻、肩頸僵硬的問題已經馬上得到改善。手術後第3天陳先生順利出院,直說:「真的很後悔自己當初那麼鐵齒,應該聽醫師的話,早點開刀處理!就不用白痛這麼久,可以早一點找回生活品質。」

(https://bonebro.com/)

頸椎病變一開始未必會出現劇烈的疼痛或不適,但若民眾輕忽問題的嚴重性,未積極接受治療,隨著神經壓迫程度的增加,可能導致患者如同「溫水煮青蛙」般,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出現手麻、四肢無力、肢體不協調、運動表現變差,甚至走路一跛一跛、步態不穩等症狀,嚴重還可能有癱瘓的風險。
頸椎病變一開始未必會出現劇烈的疼痛或不適,但若民眾輕忽問題的嚴重性,未積極接受治療,隨著神經壓迫程度的增加,可能導致患者如同「溫水煮青蛙」般,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出現手麻、四肢無力、肢體不協調、運動表現變差,甚至走路一跛一跛、步態不穩等症狀,嚴重還可能有癱瘓的風險。
除了民眾對脊椎手術的恐懼外,張鵬遠醫師也分享,門診中頸椎病變患者拖拖拉拉、遲遲不願開刀、接受頸椎減壓手術治療原因,多與下列常見2大錯誤迷思有關。
除了民眾對脊椎手術的恐懼外,張鵬遠醫師也分享,門診中頸椎病變患者拖拖拉拉、遲遲不願開刀、接受頸椎減壓手術治療原因,多與下列常見2大錯誤迷思有關。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外科張鵬遠醫師。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外科張鵬遠醫師。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