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目前疾管局正在推動潛伏性結核的預防治療,希望針對已被感染但尚未發病的病患進行治療,以減少日後結核病發作的機會。對此,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賴俊良建議民眾,若曾與結核病患有較長時間的接觸,則被傳染的機會較高,應接受結核相關篩檢,以確認是否需接受治療,預防無預警發作造成更大規模的感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計,2010年全球結核病新發病人有880萬人,其中110萬人因結核病死亡;而疾病管制局統計,2010年台灣有1萬3千多個確診新病例,死亡數654人。雖然自2005年至2010年發生率與死亡率都呈現下降趨勢,但結核病仍是台灣法定傳染病中確定個案數及死亡數最多的傳染病。
賴俊良醫師解釋,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造成的感染,通常會在肺部發病,所以稱肺結核。肺結核本身的破壞力非常強,會造成肺纖維化、體積減少,若在氣管內結核,會造成肺葉塌陷、支氣管擴張等,除了感染本身造成的症狀之外,肺結核最要命的是會造成大量咳血,有許多患者因此死亡。
由於結核病的群聚感染常造成恐慌,賴俊良醫師強調,並不是一碰到結核病人就會受到感染。通常需要與病人較長時間的接觸,如8個小時以上持續接觸或與開放性肺結核病人間斷性接觸超過40個小時,被傳染的機會才較高,在這種情況下,會建議接觸者接受結核相關的篩檢,以確認是否受到感染。
賴俊良醫師指出,與結核病患者接觸後被感染的機會大約三分之一,其中有十分之一會發病,大部份的發病在接觸前兩年,但日後仍有機會。其餘部份可能為潛伏性結核感染患者,這些人不確定是否發病?何時發病?雖然目前不具傳染性,但只要受感染者本身抵抗力減弱就有可能發病,若未及時被發現,就會傳染給身旁的人而不自知,甚至引發群聚感染。
賴俊良醫師表示,若病患已發生結核病,代表患者體內菌量較多,有抗藥性的機會也較多。依台灣現行的標準,至少需要四種藥物組合,且治療時間最少要六個月;而潛伏性感染者體內的菌量相對較少,只需用一種或二種藥物治療,治療時間可以縮短。疾管局目前建議民國˙75年1月1日前出生的接觸者,確定有被結核菌感染者,須接受預防性治療,以減少結核病發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