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海水觀賞魚蘊含龐大商機,繼「小丑魚」與「藍倒吊」之後,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再度以人工飼養方式,培育完成水族市場最具開發潛力的小型雀鯛-金絲雀魚。不僅創造台灣水產養殖業奇蹟,並對於生態保育及消費者而言可說是雙贏的局面。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義指出,閃光新箭雀鯛(Neoglyphidodon oxyodon),在水族市場暱稱為「金絲雀」,幼魚身上帶有鮮豔的鐵藍色橫條紋,散發出神祕的閃亮光澤,是水族市場具開發潛力之小型雀鯛。
水產試驗所繼繁殖小丑魚與藍倒吊後,又成功讓金絲雀在人工環境下自然產卵並生產種苗,未來相關量產技術確立後將技術轉移給產業利用。
金絲雀為礁岩性魚類,分布範圍主要是在印尼到澳洲之間的熱帶珊瑚礁、潟湖及灣內礁岩等處。習性多單獨行動或聚集成小群體,屬雜食性,雌魚會性轉變為雄魚。
根據水產所研究發現,金絲雀魚產卵期在每年3~10月中旬,受精卵呈淡白色至淡黃色,為橢圓形、分離之沉性黏著卵,受精卵之平均長徑為 1.18 ± 0.02 mm;短徑為 0.53 ± 0.03 mm。
金絲雀魚仔魚孵化全長為 2.8 ± 0.2 mm,親魚會有護卵行為,主要是由雄魚擔任,在水溫 25-28 ℃ 時約 78 小時後孵化。仔魚初期餌料系列為纖毛蟲、輪蟲及橈足類,經90天培育後全長可達2.5cm,此時己達上市體型。
陳文義強調,目前海水觀賞魚市場有95%的魚類來自野生族群,人工繁殖海水觀賞魚種苗可減少人類對天然海域魚類資源的依賴。在人為環境繁殖之魚苗較野外捕捉者有較高之存活率且己可以攝食人工飼料,讓民眾養殖海水觀賞魚有較高之成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