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母戀父情結是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情感現象,父母若沒正確引導,恐造成心理障礙,影響日後生活,如藝人吳亦凡會鋃鐺下獄,是戀母情結害了他;陳寶蓮因缺乏父愛而渴望得到關愛,被伴侶拋棄後,經常做出異常之舉,這就是戀父情結所致。其實,戀母戀父情結從幼兒期就能察覺,不想養出戀父或媽寶,就要了解戀父、戀母情結特徵有哪些?如何引導?進而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
戀母戀父情結是什麼?
戀母情結源自於古希臘神話的悲劇之王「伊底帕斯」,因受神諭詛咒便走向「弒父娶母」的命運,因此戀母情結也被稱為「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戀母戀父情結指的是,對小男孩而言,媽媽對他吸引力較大,會吃爸爸的醋;換做小女孩則是比較喜歡爸爸,也容易將媽媽視為競爭者。
戀母戀父情結怎麼發展出來?孩子性心理發展一次看懂
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認為,幼兒從出生到6歲會歷經性心理發展過程,其中戀母戀父情結是第三個時期,想掌握孩子人格發展養成,5歲前就是重要的培養階段,孩子會慢慢將性慾轉化成可被社會認同的行為,以下為性心理發展過程:
(資料來源:Hello醫師)
孩子出現戀母戀父情結,為什麼會仇母(仇父)?
依據佛洛伊德的說法,幼兒到了3歲時,快感會從肛門期轉到性器期,這代表孩子開始有性的意識,儘管不懂「性」是什麼,卻會在性的潛意識驅動下,尋找異性。對他們來說,異性父母既熟悉又強大,最重要的是「愛自己」,因而成為孩子容易「追求」的目標,戀母戀父情結就此產生。
在「追求」父母的過程中,孩子開始意識到媽媽(爸爸)身旁,總有一位比自己強大的爸爸(媽媽),且彼此很相愛,在經過多次「爭寵」後,發現自己挑戰失敗,內心又害怕被父母拋棄,因此就會轉為模仿同性的爸爸(媽媽),希望藉此取得媽媽(爸爸)的喜歡,認為這麼做就不會被拋棄。
總結來說,戀母戀父情結就是孩子從「依戀」、「仇視」到「學習」的過程。因此,當父母遇到孩子的這個階段時,應視為正常現象,並且冷靜以對,以溫和耐心的溝通取代打罵批評與懲罰。
孩子有中嗎?戀母戀父情結特徵大公開!
(資料來源:ETtoday健康雲、女人迷)
孩子疑似有戀母戀父情結怎麼辦?3招聰明應對
1.避免與孩子同睡,應分房睡
建議孩子3歲就應嘗試分房睡,假使6歲後還是與媽媽(爸爸)同睡,就要懷疑孩子有戀母戀父情結。若是家中房間有限,則不要同床而是分床睡;此外,因為孩子的性意識已開始萌發,也不建議他們與家中異性長輩同睡。
2.請家人一同照顧孩子
尤其當男孩6歲以後,應增加與爸爸的相處時間,培養男性剛毅特質,若是太常與媽媽相處,除了女性特質明顯,還會讓兒子對媽媽有過度的依戀。不過,女兒6歲後則應與媽媽的關係更親密些,不過尺度要拿捏得當,以免孩子過度依賴媽媽而缺乏獨立性。
3.逐步縮減陪伴孩子的時間
孩子最終會脫離父母羽翼,展翅高飛,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獨立,縮減陪伴孩子的時間,讓孩子有更多接觸其他小朋友的機會,甚至讓他們發展出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
本文由《MamiBuy》授權,原文出自於:戀母戀父情結害慘他?5個發展期、依戀特徵與應對技巧,5歲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