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7/2 下午 08:20:21

疫情未緩惹心悸、頭痛、失眠怎麼救?精神科醫:安定內在5建議

(關鍵字: 失眠 , 頭痛 , 心悸 , 疫情 , 遠距醫療

新冠肺炎自2019年12月爆發以來,全球各地均有嚴重疫情傳出,面對每天節節上升的個案人數,大家莫不感到惶惶不安。

台灣也在今年5月起開始爆發多起大規模的本土感染,一時間迅速增加的確診人數以及死亡案例,造成台灣人民內心的恐慌以及害怕,每到下午兩點的時候,大家便緊守著電視上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報告,一顆心隨著上下起伏,除了遵循醫學的指引來進行預防及自我保護之外,我們必須瞭解的是,這個危機事件影響我們的不單只是身體或是疾病的問題,還帶來心理的壓力與情緒問題,如何在疫情蔓延時,安穩自己的內在,重新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變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疫情爆發後,政府為控制疫情也提出不同的管制措施,三級管制後,學校停止上課、禁止五人以上聚會,許多人都強烈感受到生活型態必須大幅度的調整,這諸多的改變加上疫情尚未緩解就容易造成急性壓力反應,恐慌壓力會讓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亢奮,這機制本來是讓人能對抗外界的壓力和挑戰,但反應過度就會干擾生活、造成身體不適,包括頭暈、頭痛、呼吸急促、冒冷汗、腸胃不適、心悸、睡眠障礙以及容易煩躁不安、甚至情緒起伏大、發怒...等問題,當我們感受到內在的害怕與擔心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人際關係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安穩自己的內在呢?

減少訊息暴露

心理專家建議在危機時盡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訊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另外也不要太深入去了解疫情的枝微末節,只要大概了解當下疫情面貌即可,選擇可靠的消息來源,而非社群或網路傳來傳去、似是而非的資訊,在睡前不宜過份閱聽相關的訊息,不道聽途說,亦即不要因接收太多 的消息而使自己心亂。

維持適當社交互動

目前因應疫情管制,許多人每天都只敢躲在家裡,少了許多社交活動,又因為跟家人密切相處在同一個空間下,也容易變得有摩擦或是少了孤單寂寞,還好現在科技發達,我們可以利用通訊軟體跟親朋好友線上相聚,可以約著一起線上唱歌或是定期聚會分享生活趣事,也有人選擇舉辦線上讀書會,在疫情的風暴下持續的學習與分享,因應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一樣可以在疫情蔓延時,利用科技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卻不用擔心感染的風險。

做做運動

運動的好處多多,例如減少精神上的緊張,增加氧的有效性,增加心血管機能 ,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喪等,如果能維持固定的運動習慣可以增強免疫力及促進睡眠品質。網路上現在有許多教學影片,可以選擇自己喜好安排固定時間進行,如果空間有限,進行簡易的伸展或是腹式呼吸,一樣能達到舒緩身心及運動的效益。

維持生活節律

疫情造成生活型態改變,很多人在家工作。如果可以,在家工作也要模擬正常的狀態,按照原本的上下班時間作息,工作區和休息區分開,工作時衣著也可以跟休息時有所區別。規律的生活作息讓我們能清楚的理解目前應該要有的生活重心,學生也可以比照辦理,早上可以有1-2個時段是完成線上學習或作業,下午也可以安排1-2個時段是跟著學校的進度或是穿插體育、藝文活動,傍晚時則是好好地和家人一起享用晚餐,彼此分享內在的想法與學會傾聽,晚上可以共同觀賞電影、玩桌遊或是Switch等遊戲。

必要時就診評估身心狀態

若壓力反應已嚴重影響到身心狀況,出現憂鬱或焦慮情緒,伴隨睡眠障礙、負面思考、食慾減退及體重下降,或是興趣下降對事物提不起勁、反覆焦慮不安無法擺脫對疫情的擔憂或是情緒反覆易怒、暴躁不安,都可以考慮就診,目前亞東醫院精神科已提供遠距醫療,民眾免出門看診服務,醫師利用視訊及電話問診,過程簡易方便亦不用擔心染疫風險,都是疫情下就診的好選擇。除了精神科外,許多科別亦提供遠距醫療服務,民眾可以多加利用。

在這一次的危機事件裡,對個人或社會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別忘了慢下腳步、傾聽自己的內在,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刻,多照顧與安穩自己的內在,讓我們共同攜手度過風暴。

遠距醫療服務3步驟

1.預約掛號:官網預約視訊/電話診或撥打預約專線。(若您選擇視訊看診,將有專人以email寄送線上看診資料)

2.線上看診:依照預計看診時間上線,等候診間聯繫,確認您的姓名、身分證字號、生日後進行問診。

3.批價領藥:當日持健保卡至本院南棟大樓辦理完成看診1小時後即可來院領藥,最晚領藥時間為21:00前。(若您為轉診病人,請於批價時出示轉診單)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