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10/30 下午 06:21:51

过度把孩子当重心?教养该如何拿捏分寸?尊重孩子感受,避免过度关注让人窒息

(关键字: 顶嘴 , 教养 , 陪伴 , 尊重 , 关爱

有一天,成长课导师班的学员们分享陪伴儿女的经验。罗玲是大家公认的最佳妈妈,她有一个念国一的儿子、一个念小五的女儿,两个孩子在家中很少争吵顶嘴,罗玲一派轻松地说:「我让他们从小自己作主、自主管理,也尊重他们的感受,所以,他们都很懂事、有礼貌,一点也不用我操心。」

听到罗玲家如此和谐,学员珊妮急了,她的两个儿子天天吵架,让她都快精神崩溃,于是忍不住问道:「妳的孩子不会拒绝去补习吗?他们不会吵着要打电动吗?妳也不用陪他们上才艺课吗?」罗玲看懂夥伴们的好奇,便谦虚地说:「我是职业妇女,哪有可能无时无刻陪伴孩子?我就是让他们先了解自己需要哪些学习和休闲活动,至于要选择哪些课程去上,我通常会给他们一星期的时间考虑。

要上,就认真学;不想上,那也不勉强。渐渐地,他们就懂得充分运用时间,安排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听罗玲头头是道地分享,学员们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突然有位学员发觉其中的矛盾之处,「咦?妳都已经知道怎么教小孩了,为何还要来上成长课呢?」

「对啊!」学员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其实,身为老师的我也想明瞭个中原因,因为这个班开课不久,彼此还不是很熟悉。「我小时候被妈妈过度陪伴,曾经很不快乐,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妈的想法,所以希望透过成长课,重新明白我遭受的压力,同时,学习陪伴孩子时能够更加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罗玲生在男尊女卑的家庭,父亲非常权威,不但在商场呼风唤雨,还有从不间断的女人投怀送抱。这样的婚姻关系,让倔强的母亲绝不示弱,也决意把独生女教成亲友眼中的第一名。罗玲的母亲有许多潜意识恐惧是可以理解的,她担心女儿不成才,害怕在家族里没有地位,因而产生错误的期待,使得罗玲成了被过度陪伴的小孩。

家里的物质条件是富裕,可罗玲却是被母亲紧紧操控的可怜孩子,小时候被打扮成小公主,有学不完的才艺、做不完的功课;家里来了客人,她还要随时被叫出房间,唱首歌、弹段钢琴地表演一下。母亲常对罗玲说:「长大以后,妳就会感谢我。」罗玲完全无法接受这句话,心里既厌烦又痛恨,她不明白被框住的生活有什么乐趣?有什么好感恩?

因此,大学考试后填写志愿时,罗玲完全不让母亲插手。当时,父亲还出面念了母亲一顿:「她不是妳,她有自己的路要走!」母亲才闷闷不乐地放过了罗玲。

「那是什么感觉呀?」珊妮好奇罗玲被过度陪伴的反应。

「每天都想死啊!」罗玲脱口而出,从小到离家念大学之前,她的灵魂彷佛被囚禁在妈妈手中,动弹不得。

「啊!有这么严重?我家老二也常常抗议每天被载来载去、学东学西,我是很有成就感,他却痛苦万分。我真的做错了吗?」珊妮一脸迷惑。

「吴老师,我可以问珊妮一个问题吗?」罗玲尊重课室伦理,先征求我的同意,我当然点点头。

「珊妮,我很想了解我妈当年的心情,像妳们这样要孩子学那么多才艺,是怕自己不够好,还是怕孩子不够好?」罗玲的问题直捣核心。

见珊妮一时语塞而陷入沉思,我顺势请大家分组讨论──陪伴孩子成长如何拿捏分寸?在这个导师班里,罗玲见识了许多类似母亲的做法,逐渐明瞭当年母亲的心情和需要,也渐渐释放对母亲的不谅解;珊妮在班上和罗玲成了同进同出的好朋友,对自家两个儿子不再过度陪伴,有一次分享时,她说了一句让学员们会心一笑的话,「放牛吃草,时间到了,牛反而会自动回来耶!」

嗯!如何陪伴孩子要因人、视需要、看状况而定,罗玲家的经验让大家感触良深!

原生家庭潜意识的恐惧:过度把孩子当重心

家长紧抓孩子不放是一种「过度陪伴」,孩子在幼儿阶段时,会误以为这是被疼爱、被关注,等到自我意识逐日成长,才发现那不过是爸妈的桎梏。大人之所以会抓着孩子不放,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如水中浮萍,茫然无主。因为没有「根」的空虚,于是在慌乱中抓一个算一个,被一把抓到的儿女就此跟着飘浮。罗玲本能地逃离妈妈的掌控,但她不明白妈妈曾经有过的生命经验,回头去理解,才能释放对妈妈的怨怼。

家长成长自我探索:我给的是适度的陪伴吗?

一、Yes No 过度乖巧的孩子也有令人担心之处?

自我叮咛:_________________

二、Yes No 孩子叛逆是因没机会说出心声?

自我叮咛: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出自出色文化《毒亲教养:在不知觉中当了有毒的父母吗?吴娟瑜教你停止复制创伤!超越内在恐惧,正确教养孩子》一书

你是哪种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