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所有财神中,最为民间熟悉、而且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就是随处可见的“土地公”,也称“福德正神”、“福德财神”,客家人称“伯公。”土地公的信仰遍布于汉文化圈,甚至在琉球也有土地公,当地称为土帝君(トゥティークー)。
从国家祭祀的土神,到保乡护土的土地公
土地公的信仰,最早来自于自然崇拜时代的土神祭祀,在商朝时就有这样的记述。最早的土地公称为“社神”,“社”的部首为“示”,字部为“土”,“示”的含义是祭坛或祭祀,而“社”这个字代表的就是对土地的祭拜,或理解为祭祀土神、地神。
到周朝时期,“社神”的地位更加崇高,土神“社”与谷神“稷”被一起崇拜,称为“社稷”,跟天神一样,是最重要的国神。在后世,社稷甚至逐渐衍生成为国土江山的观念。
由于周朝实行封建制度,在分封诸王时,也要分给诸王一块宗室社坛(土神神坛)的泥土,由诸王带回封地供奉,或为新国家的保护神;而诸王又将新的社土分给诸侯,到自己的管理区域奉祀。于是从都城到乡村,都有社神的存在。后来在农业社会里,又融合了稷神的信仰,社神能保庇一地居民的安宁与丰收。
而这时的社神,也从国家祭祀的土神,慢慢演变成为民间敬拜的土地公。一直到今天,土地公依然存在于各地,保乡护土。
从一国官祀的国神,慢慢成为护佑一地的土地神,土地公的信仰深入民间,在大陆、台湾、东南亚的华人圈,敬奉土地公非常普遍。有人认为,土地公在神界里面属于地方行政官员,大概如同区长、村长、里长的存在,而土地公的上司则是城隍爷;也有人认为,受过敕封的土地公位阶较高,可以执行城隍爷的工作,能执掌一方,所以有被敕封的土地公,地位等同于城隍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