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规条就只是你的规条,别人不必然要遵守。你的信念和观点,其他人没有必要奉行。
当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心,会发现自己对每个人、每件事都有意见,对周遭的每一件事都有判断:这是错的,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犹如法庭上的法官,我们依据自己的规条,对自己的内在和外在世界做出判决。
这些“应该”的规条包括:话应该怎么说;事情该怎么做;衣服该怎么穿;应该怎么打扮;孩子该怎么管教;朋友应该支持我;另一半应该知道我的想法;媳妇过年应该留在婆家;情人节应该送花……都是以我们先前的经验、自己的信念和观点,来作为评断的依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条,所以对事情反应也不同。
譬如说你对于朋友所持的规条是:“如果是朋友就应该支持我,就应该记得我的生日。”那么当朋友没支持你,或是忘了你的生日,你就会认为对方不够朋友,因而心生不满。相反的,若你不介意,问题也就不存在。
我曾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纸上写出几句,他们认为“事情应该怎样”,然后,我请他们陆续起来把已写下的句子念出来。当他们读出“事情应该怎样”时,我会立刻问:“为什么你觉得应该这样?”
“当别人没做到时,你的反应如何呢?”
绝大多数人都是失望与挫折难过,甚至义愤填膺,指责对方。
“问题是这些规条是谁定的?合理吗?”我要他们反问自己。
有位学生跟男友争吵,她说:“如果他真的爱我,他就应该讨我欢心,对我嘘寒问暖,周末陪我……男朋友不就应该这样吗?”
“是谁说男友‘应该’这样?”这就是被自己的规条所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