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樟芝被许多癌症患者口耳相传,视为治疗癌症的圣品,目前医界确实从其中萃取出有治癌潜力的活性化合物,不过医师表示,这些化合物目前仅在体外细胞实验阶段,且达到抑制效果的浓度,均非食用可及,发展成新药最快要2年后;此外,即使是高浓度的体外细胞实验,也发现对肺癌、卵巢癌没有效果,提醒勿信牛樟芝的功效而放弃正规治疗。
马偕医院放射肿瘤科医师陈裕仁表示,为了解牛樟芝是否具治疗癌症的潜力,与农委会林业试验所张东柱博士的研究团队,在实验室花了7、8年时间,陆续萃取出活性化合物,其中已取得专利的化合物「马偕一号」,主要发现对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以及胰脏癌细胞有治疗潜力,初步的动物试验也有不错效果,不过要发展成可用的新药,最快要2年后。
至于最近再萃取出另一种化合物「马偕二号」,体外细胞试验发现应用的范围更广,对于白血病、肝癌、胰脏癌、食道癌、子宫颈线癌,只对特定的癌细胞有抑制作用,更具有发展成标靶药物的潜力,成果刊登在「国际老人医学期刊」,目前正在台、美申请专利中。
陈裕仁医师表示,这些癌症现阶段缺乏较好的治疗药物,若这2项化合物未来研发顺利,确实可造福癌患。不过他强调萃取出的活性化合物,与直接食用牛樟芝相关产品的效果大不同,一般食用可得到的成份非常微量、不足以作为治疗用,因此顶多将牛樟芝当做保健品,患者仍应接受正规治疗。
此外,有治疗潜力不等于适用所有癌症,陈裕仁医师指出,萃取的化合物就连在体外细胞实验时,很明显对肺癌、卵巢癌没有效果,因此不应抱持不切实际的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