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哒喀哒”、“碰碰”,杨若娃在老师上课时不断按压手中自动原子笔,用书本敲击桌面,发出吵闹声响引起班上同学侧目,并且对同学大吼、顶撞老师;老师找来若娃妈妈说“综合学校和家庭上传的问卷分析,目前评估起来是有一点ADHD,也就是注意力不足的多动倾向”、“若娃现在的问题是没有耐心,容易和人冲突…”。这是今年公视播出的优质单元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必须多动》里的桥段,虽然剧中的“若娃”是假扮的,但现实生活中,台湾却有高达20多万的多动儿,像若娃一样上课不专心、动来动去坐不住、话多好辩爱顶嘴。
多动症不是神经病,不该被异样眼光看待
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表示,从脑影像学的研究发现“注意力不足多动症”患者右脑前额叶和背侧前额叶有容积减少的情况,这个区域影响着人们组织规划、工作记忆,以及注意力的功能,主要症状体现在注意力不足、多动与冲动方面。美国有一版可供初步判断的准则 (以下两大症状中分别有至少6项持续6个月以上的症状,并达到人际互动、工作/学业上直接造成负面影响的程度):
1.不专注:
●常漏掉细节、粗心犯错
●对一项事务无法持续维持专注 (如:开会、上课、阅读)
●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直接对话却总是心不在焉
●常无法遵照指示完成工作
●在组织规划上有困难,如难以有秩序的摆放物品、无法好好管理时间
●抗拒从事需要持久心力的工作,如写报告、看长篇文件
●丢三落四,经常遗失常用的物品
●容易受外在刺激分心
●忘东忘西,反复叮咛的事情总是记不住
2.多动及冲动:
●手脚经常不停的动,在座位上身体也静不下来
●常在应该要好好坐着的状况下突然离开
●常在不适合跑动的场所跑或爬
●无法安静地玩或从事休闲活动
●常像“劲量电池兔”一样动个不停
●话多、声量大
●常抢话、插话,无法等待别人完整说完
●无法乖乖排队
●经常打断他人正在进行的活动,或未经许可就拿别人的东西
咦?看完上述评量项目,是否觉得隔壁邻居“熊孩子”几乎也有类似征状?没错!一般人多多少少会因为家庭教育、社会压力、身体疲劳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起伏,经过适度调适之后就会恢复,多动儿也是一样,只是他们情绪表现较为明显并且需要较长时间调整,许多人因为误解而对ADHD有所歧视,这种强烈的不认同感也容易封闭孩子们的心灵,对他们并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