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半小男童,还不开口说话,只会爬不会站,也不会喊爸爸妈妈,家人本以为是大只鸡慢啼,所以说话较慢,家人仍继续耐心等待孩子自行开口,这一等有可能错过幼儿6岁前黄金疗育时期,家长不得不慎。
新北市联合医院小儿科主任戴君芙医师表示,台湾常有「大鸡晚啼」、「大器晚成」的观念,却可能因此延误迟缓儿的早期疗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0至6岁儿童出现发展迟缓的发生率约为6%至8%,如果以去年全台同年龄层的小朋友来计算,等于全台至少有10万名孩童是发展迟缓儿,但就诊筛检却不到2成。
6岁前是黄金疗育期
在筛检治疗上,幼儿6岁前是黄金疗育时期,由于神经系统可塑性大,且各方面发展间互相影响,如认知落后也可能影响语言及动作发展,所以要及早诊断,接受适当治疗,如物理、职能、语言、感统,最重要是瞭解后续教育资源的转介,如脑性麻痹儿童是可以上学读书的。
事实上,发展迟缓的孩子不是「折翼」,只是慢飞,如果能及早发现,展开早期疗育,有的孩子就能赶上同龄进度,中、重度的迟缓儿也能减轻残障程度,发挥较多潜力。有鉴于此,新北市联合医院4月1日起特别成立「发展迟缓儿特别门诊」,门诊时间为每周3上午9:00~12:00;预约电话(02)29829111分机3539,欢迎民众多加利用。
【各年龄幼儿应会做的动作】:
0至6足月:自己翻身、伸手拿取眼前物品、自己握奶瓶喝东西、听到声音会转头。
6至12足月:自己坐起来、双手各拿一物互相敲打、很少流口水、听到自己或熟悉者名字有反应、会和大人玩躲猫猫。
1至1.5岁:爬上大人椅子、会翻书、会用吸管、会叫爸爸妈妈、重复做引人发笑或注意的动作。
1.5至2岁:会骑小木马、握笔随意涂鸦、双手握杯喝水、仿说句子最后1、2字、说10-20个单字。
2至2.5岁:会跑步但控制不佳、模仿画直线和横线、用汤匙吃东西、理解「快一点」或「等等」、遵守成人多数指命。
2.5至3岁:用手臂接下近距离的球、转开或盖上小瓶盖、穿上便鞋、能问答「谁」或「做什么」等、保护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