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卫生福利部统计,乳癌为我国妇女发生率第1位之癌症,每年有逾万位妇女罹患乳癌,发生高峰约在45-69岁之间,占国人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2021年资料显示该年国人有2,913人因乳癌而死亡,亦即每10万个女性人口中即有24.6人因乳癌而丧失宝贵生命,此项事实不仅造成个人健康的损失,甚至使家庭社会付出莫高的代价,因此如何提高警觉,早期诊断早期治療,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乳房疼痛,会不会是乳癌?
亚东医院一般外科/乳房外科雷秋文医师表示,乳房疼痛是女性乳房常見的问题,大多數求诊目的是担心会不会是得乳癌,只有少數是因疼痛难忍才來求诊。根据研究统计约有5-24%的乳癌患者会合并乳房疼痛,然而因乳房疼痛而來求诊患者中,却只有小于1%的人罹患乳癌,所以事实上单就乳房疼痛这一事实而言,担心是否罹患癌症是不需要的。
乳房疼痛的成因主要为荷尔蒙的变化刺激乳腺组织的生长或是肿胀,对这類病患,医师检查的重点为是否有硬块,除了详细的理学检查之外,医师依情况大多会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摄影,以确定有无肿瘤及更进一步分析有无惡性征兆。
乳房有肿块,一定是乳癌吗?
乳房肿块虽为乳癌最重要的臨床表征,但对可触摸到的乳房肿块,只有约10-20%为乳癌,绝大多數的乳房硬块都是良性。良性乳房肿瘤在病理上可分为三类:
1.非增生性的病变,如囊肿(水泡)
2.增生性的病变,如纤维腺瘤、乳突瘤
3.非典型的增生性病变,如非典型管状增生及非典型叶状增生
大多数的良性乳房肿瘤不会增加侵袭性乳癌发生率。在增生性的乳房病变内,相较一般人有1.5至2倍得到侵袭性乳癌的机率;在非典型的增生性病变内,相较一般人则有3.5至5倍得到侵袭性乳癌的机率。
乳癌的高危险群为何?
家族有乳癌病史(妈妈、姊妹、女儿)
一侧乳房得过乳癌
得过卵巢癌或子宫内膜癌
未喂过母奶
初经早、停经晚
长期使用贺尔蒙补充剂
以上罹患乳癌之危险性相对较一般人稍高,不过仍有大部分的乳癌是没有危险因子的。因此,多运动、避免太晚生育、少摄取高脂肪食物、心情放轻松,减低工作压力、定期筛检、戒菸皆可减少乳房发生率,一般妇女还是要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不要轻忽乳癌的威胁。
如何诊断乳癌?
在影像上有怀疑侵袭性乳癌时,可安排进一步病理检查:
粗针切片或组织切片:以16号或是更粗的针从乳房肿瘤中采样数条检体,或以手术方式将肿瘤全部或部分切除,由病理医师诊断肿瘤之良恶性及其类别。是乳癌诊断之标准方式。此项方式偶有并发症,但基本上是安全的,绝大部份皆可在门诊局部麻醉下完成。
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以针刺入肿瘤取得细胞,此法来判读肿瘤之良恶性比起切片更为困难。一般文献上之报告使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乳房肿瘤其判断良恶性之敏感度约为80%而特异性为100%。其缺点是不能分别原位癌或是侵袭癌。目前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的使用已非主流,多半应用在侦测转移病灶等方面。
罹患乳癌存活率为多少?
乳癌如能早期发现,5年存活率更可达90%以上。乳癌分期是依照肿瘤大小,有无腋下淋巴腺转移及远处转移来区分,若能越早发现,存活率也比较高。根据卫福部统计,乳癌分期5年存活率:第0期 97.7% 第1期95.7% 第2期89.1% 第3期72.3% 第4期25.7%。
乳房无肿块也要定期检查
「早期诊断,早期治療」仍是癌症治療成功的不二法门。台湾的乳癌越來越多,但多數病人因医学知識偏差及民风保守,不仅无定期筛检观念,甚至于摸到肿块后吝于就医,以至错失治療的时机。所以一旦发现乳房硬块,应即早就医,医师会根据病人不同年龄,有无危险因子、肿块特性,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摄影,藉以來判断是否需作必要的切片检查。
对于无肿块但有危险因子的妇女,可于门诊与医师讨论后接受医师触诊检查,根据病人不同年龄必要时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摄影检查。
结论
卫生署国民健康局已补助45岁以上未满70岁妇女,及40岁以上至未满45岁且其二亲等以内血亲曾患有乳癌之妇女,每2年1次乳房摄影筛检。为了您的健康,记得定期依规定做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