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煩惱該教什麼,不如煩惱該如何教。」每當有人提出「在性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的問題時,我都是這樣回答的。不光只有性教育如此,所有的教育都是一樣的,態度比內容更重要。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系的名譽教授阿爾伯特.梅赫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說到,在一段對話當中,「內容」只具有7%的傳達能力,而剩下的93%則是藉由「非語言行為」組成。如果我們自己在面對「性」時覺得很尷尬,那孩子聽我們說話時,也一定會感受到這樣的情緒。當我們在對孩子說明「性愛」時,除了使用的單字以外,眼神、表情、手勢等等的非語言要素,也都會傳達出父母的態度。
一般來說,兒童跟青少年會隨著成長階段的變化,開始對性感到好奇,然後選擇向最親近的大人,也就是父母提出問題,像是「什麼是親親?」、「精子跟卵子是怎麼相遇的?」、「為什麼不可以看A片?」、「做愛是什麼東西啊?爸爸也做過嗎?」,如果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時,我們表現出了負面的神情和態度,那小孩自然就會想說「原來這種話不能問啊」。
久而久之,性方面的對話就會在家中逐漸消失,就算往後想要聊跟性有關的事情,也會變得難以啟齒,因為在不知不覺間,跟性有關的話題已經在家裡成了禁忌。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應該要怎麼做呢?只要自己開始改變對於性的態度就好了。我們可以先拿出一張紙,試著寫下對於「性」的想法,在開始性教育之前,先利用這種方式來仔細審視自己對於性的感覺與想法:我們是否認為性是生活中的一個部分呢?會不會覺得自慰是不健康的行為?還是認為月經是一件需要隱瞞的事情呢?是否覺得「做愛」這個詞很尷尬?
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想打開天窗談「性」是很困難的,因為媒體總是用充滿情色、淫亂又神祕的角度來描繪「性」。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與生活的我們,自然而然會認為面對「性」是一件很尷尬的事。這種尷尬通常會演變成兩種態度:一種是把性隱藏起來,不去正視它;另一種則是把性視為非常神聖的事物。
在第一種情況中,認為性是一種必須要壓抑、隱藏的「麻煩事」,如此一來,性帶來的愉悅、快樂就會被否定,而且被當作是不能碰觸的禁區。
而在第二種情況,很多人認為將性理想化為神聖的事物就是健康的價值觀;然而,把性「理想化」的這種態度,追根究柢也是因為認為性很危險,所以希望把性包裝得很美好、讓人不可隨意靠近。不論哪種想法,終究代表對「性」做出了偏頗的判斷,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爸媽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回自己對性的熟悉感,要熟悉到像談吃飯睡覺一樣輕鬆自在。如果把性當成危險、下流的事情,那最多只能從預防與保護的觀點來開始,而我們都已經知道,這種方式的性教育有多失敗了。若孩子沒辦法在生活中,全面性地認識「性」,而直接學習「性騷擾、性侵害」的知識,孩子也只能得到片面、不完整的概念。
掩人耳目的教育,沒辦法讓我們的孩子安全坦然地面對「性」,如果把性想得很危險,我們哪有辦法找出正確的性教育方向呢?唯有讓性更加自然、生活化,我們才能思考更多跟性相關的事。從現在開始,就是我們該輕鬆自在地談性,並一起建立正確價值觀的時刻了。
當我們回顧自己的日常生活,便會發現許多「性」隱藏於日常之中。月經、戀愛或身體的成長變化,只要因性別而發生的一切就是「性」,不論兩性、跨性別、多元性別,每個人都有「性別」的存在,所以更該更單純地去感受「性」本身才對。
本文摘自台灣廣廈有聲圖書有限公司《爸媽的第一本不尷尬性教育指南:減少衝突的70堂性觀念X性暴力關鍵對話課,跟錯誤百出的「網路老師」說bye-bye》一書,作者:盧河延、申淵淀、李水智、Lala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