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假日、民俗节日、新年假期或黄金周等国定假日,这么多的假日实在令人开心。但其实以前的日本,假日并不多,而现在一年约有16天的国定假日,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一年约10天),日本的国定假日算是多的。
只是换个角度观察会发现,由政府决定的「官方」、「大家一起休」的假日实在太多了。虽然近年开始流行在新年、黄金周等长假时,大家会错开时间轮流休假,但是一到假日大家都想出门,到处都是人挤人,更别说假日出游很多消费都变贵,感觉特别伤荷包。拜「快乐星期一」制度所赐,日本很多国定假日都会订在星期一,方便大家可以六、日、一的三连休,但对于星期一固定有重要工作的人来说,就十分困扰了。
「被赋予」跟「被决定好」的假日
最理想的休假状态应该是因应个别需求来安排,比方说有人偏好在空闲的周间休假,也有人喜欢在有活动、特殊规划时休假,或是在孩子生病、家人有状况时弹性排休等,而不是由官方决定的齐头式休假。我相信,今后「自行决定何时休息」的观点将会越来越受重视。
或许有人认为「特休假变得比较好请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确实,日本政府于2019年部分修订劳动基准法后,强制性规定雇主须安排休假期间,由劳工自由选择休假日期,一年至少必须休5天的有薪年假。
不过,各位真的有在喜欢的时间充分享受休假的记忆吗?根据2017年厚生劳动省的调查,有薪休假取得率仅51.1%,当中休假取得率高的行业跟取得率低的行业之间的差异竟高达40%。过去我在大学附属医院服务时,虽然累积了一堆假,却从来没有请过。我曾经因为值班完累得要命,想请假回家好好休息,结果不是碰到患者临时有状况,就是回到家还是得继续跟实习医师讨论,说是休假根本都在工作。
近几年,企业若未督促员工消耗掉年假,就会被劳动基准监督署盯上,据说有些公司会强迫员工休假。虽然有假可休值得感恩,但因为他人指派而休的休息,在精神层面上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它会损及「自我效能」。
谈到「自我效能」,意指为了达到某个成果采取适当行动,且具备完成该任务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类似自信的概念。自我效能较高者会为了成功而积极加倍努力,最终较容易达成目标。在面对远距工作时的孤寂与焦虑感,事实上自我效能的适用范围不只工作,对「休息」也是个重要的概念。
根据自我判断决定「休息」的时间点
关于休息也是,与其任由国家或公司帮你决定,可以自己决定、选择时间的休息,更有利于自我效能的提升。丹麦的预防.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小组,针对7931人如何度过休假日以及自我效能等心理特征,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低落的人,似乎会花更多时间在假日时坐着。这项北欧的研究中,自我效能的低落普遍与受试者个性内向等心理特征有关;但在日本,自我效能的低落推测与日本人特有的心理,如「无法自由运用特休假」或「担心休假会给旁人带来困扰」脱不了关系。
结论就是,除了要把握六、日、民俗节日、黄金周或新年假期的时间好好休息外,也请尽量视自己的需要决定休息时机。简单来讲,就是掌握「休息」的决策权。决策权代表充分掌握职务及任务,保持主动出击的心态。如果有休长假的计画,请提前在半年甚至一年前事先安排,或是在决定工作计画前,预先排定休假的日期等。
刚开始可能会像我在大学医院工作时期那样不太顺利。不过,时代也已经变了,休息不再是被动式地「被赋予」,请主动积极「安排」自己的休假。担任管理职的读者在工作调度上也应该更灵活,让员工在安排休息时更有弹性。
本文出自三采文化《数位过劳:睡眠专科医师的56个休息提案,修复online/offline切换倦怠》一书,作者/西多昌规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