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日漸進步,人類平均壽命普遍延長,但受到現實生活和生理老化的影響,老人肩上所背負的壓力也越來越重,調適不及之下,經常會出現食慾不振、失眠、情緒低落、焦慮、行動遲緩等憂鬱症狀。雖然現在透過專業治療就能改善症狀,但患者和家屬仍需牢記3項禁忌,才能讓治療符合預期。
憂鬱症是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年長者歷經兒女成家立業的分離焦慮、從職場退休的生活模式轉換、慢性疾病纏身、肢體和言語能力退化等壓力,一旦適應不良,容易引發情緒低落、疲勞、口渴、睡不著、悲觀想法、焦慮不安、判斷力遲鈍、記憶力衰退、行動緩慢等症狀。
目前老年憂鬱症可經由專業診斷和治療改善,不過由於精神疾病的治療不如病痛治療快速,往往讓患者和家屬誤以為「花大錢和時間治療卻沒效」。
其實,若要改善老人憂鬱症,除了患者要保持平穩心態,耐心保持樂觀態度,病患和家屬也應謹記以下3項治療禁忌,避免操之過及,過度依賴或不信任藥物。
錯誤一:對治療缺乏耐心
正常情況下,輕度憂鬱症的治療需持續1年以上,但多數患者經2周治療後,情緒低落、食慾不振、睡眠品質不佳等症狀獲得改善,就誤認為「痊癒」而自行停藥。事實上,此時僅是初期的治療效果,並不代表已經完全改善,一旦自行停藥,容易造成病情反覆發作,甚至使病況逐漸加重,引發其他合併症。
錯誤二:單純依賴藥物
藥物是治療憂鬱症時的關鍵,卻不是全部,必須兼顧生活、心理的共同調理和協同作用,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說,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之外,生活應保持規律,三餐正常,培養定期運動和休閒的習慣,多走出戶外,體驗新的人事物,調整心態,讓生活充滿樂趣。
錯誤三:害怕藥物副作用
多數人認為精神疾病用藥存有副作用,長期使用恐影響健康,所以選擇性用藥,不是自行減少劑量,就是默默停藥。其實,抗憂鬱藥是經過專業判斷所開立的處方,只要在醫師指導下合理使用藥物,不過量攝取,即能避免副作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