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者長期臥床,或是在慢性病照護中,褥瘡是常見病灶。醫師表示,身體的任何部位都可能產生褥瘡,只要「壓力夠大,壓的時間夠久」,就很容易出現褥瘡。而適當的「變換姿勢」是防止褥瘡的不二法門,此外,勤翻身,保持皮膚的健康狀態,練習復健動作,及避免感染都能有效避免褥瘡的發生。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張乃文醫師指出,壓瘡俗稱為褥瘡,是因為皮膚受到壓力,或是磨擦所導致皮膚受傷,甚至深到皮下組織、肌肉與骨頭的情形就叫做壓瘡。臨床上,老年人、慢性病病人與長期臥床患者都是褥瘡好發族群。
臨床研究發現,在不同的照護機構有不同的盛行率;國外的報告顯示,住院病人的盛行率約為4.7% 至32.1%,護理之家為8.5% 至 22%;國內研究發現,醫院住院病人褥瘡盛行率約8.2%,在安養及養護機構約6.0%,遠高於國外的統計數據許多。
注意褥瘡好發部位
臨床研究發現,有些部位特別容易發生褥瘡,仰躺時,最容易發生褥瘡的部位是薦部,另外,後腦枕部、手肘小腿,也都會承受或大或小的壓力,這些是容易產生褥瘡的地方。
另外,側躺時,股大轉子是最容易發生褥瘡的部位,膝外踝,足外踝也應多加注意。俯臥時,壓力點在前胸、膝蓋。 坐姿時,最大的壓力在坐骨粗隆。照顧病人時,就要注意這些個部位是否受到不正常的壓力,在檢查皮膚時,也要多照顧這些地方。
褥瘡治療3大方向
1.營養評估與支持:要有良好營養供給傷口癒合。
2.組織負荷與管理:減少表皮垂直壓力及水平切力,因此定時翻身相當重要,加上氣墊床,使局部循環良好,組織肌肉才可以恢復。
3.褥瘡傷口的照護:感染的管制,去除壞死組織,這是基本要做到的事。
門診成功經驗分享
門診中,曾經收治過1名84歲的年長者,本身罹患有高血壓,因腦中風合併長期臥床,下背部及小腿嚴重壓瘡,且因褥瘡嚴重以至於在其他醫院醫師建議小腿需截肢,才能免於敗血症之併發症。
但家屬反對,後來轉住本院護理之家,經過兩個月的常用「壓瘡療法」,傷口並無得到改善,之後改用「苯妥英」敷於傷口照護下,2個月後兩處褥瘡已全然癒合。
抗癲癇老藥新用途
苯妥英原用於治療癲癇藥物,1939年Kimball第一個觀察到病人經過苯妥英治療後產生牙齦增生的現象,因此開啟了使用苯妥英治療傷口促進其癒合治療的想法。臨床發現,苯妥英對於壓瘡潰瘍、皮膚鬱血性潰瘍、癩病傷口、外傷傷口、燒傷傷口與糖尿病足部潰瘍等傷口有好的癒合效果。
國外最新醫學文獻也指出,局部使用苯妥英治療各種原因造成的慢性傷口有一定成效,且幾乎無副作用,加上苯妥英治療傷口的方法簡單且花費成本不大,可供醫師處理壓瘡等慢性傷口的另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