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老人衰弱症」受到高度關注。醫師指出,衰弱症可說是各種老年功能退化的前兆,一旦老人出現衰弱症,就較難回復到之前的健康狀況,只有在衰弱症前期,比較有機會回復健康;而唯有多運動及補充足夠營養,才能預防失能或死亡。
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黃基彰指出,衰弱症不僅是老年症候群,更代表著銀髮族群整體生理系統累積性的機能退化,尤其以「肌肉減少」最為明顯,表現出來的核心特色是肌力減弱,與身體活動力降低,有點像大家印象中「老態龍鍾」的感覺。
老人衰弱症臨床表徵
國外研究指出,老人衰弱症臨床5項表徵,包括:無預期明顯體重減輕、疲憊感、肌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及低身體活動量。5項指標中符合3項以上歸為「衰弱組」,符合1至2項歸為「衰弱前期組」。
從臨床上觀察,老人衰弱症患者常有活動力降低、體重減輕、疲倦、食慾下降、肌力減弱、骨質流失、步態與平衡功能異常,有時更出現認知功能退步。這種衰弱現象不一定是疾病引起,許多內在因子和外在因子都會彼此影響而導致老人衰弱症。
衰弱症的治療4大方向:
1.加強疾病控制:如改善血糖的控制,簡化不必要的用藥等。
2.定期健康檢查:避免心血管相關併發症,與預防跌倒。
3.均衡營養補充:飲食中提供足夠的熱量、優質蛋白質,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
4.增加運動能量:復健及增加運動,可有效緩解老年性衰弱症。
醫師黃基彰強調,這些處置中,一般以運動效果最為顯著改善身體功能,還可預防失能、增加骨質密度、避免跌倒。而臥床是不好的,給予感官刺激及提高肌耐力訓練,都有助於預防或早期治療老人衰弱症。
營養部份則要根據年長著日常活動情形及是否有慢性疾病給予調整。至於其它物質的補充包含睪固酮、生長激素、維他命D等,則是要視情況而定,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好處。而若能及早偵測衰弱症變化的老人,給予適當治療,就能阻止老人後續疾病或失能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