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乍響,一群來自台北市的登山客就在拉著鐵鍊攀沿碎石坡下山時,於玉山風口處遭到雷擊,造成3人倒地,其中1名因遭雷擊穿身,全身約36%灼傷,幸好意識清楚,沒有生命危險。醫師提醒,春夏季節交替特別容易發生雷電,山友們應提高警覺,減少接觸或暴露於易導電的物品或環境,降低被雷擊的可能性。
入春之後,南方暖濕的空氣會逐漸北上,和南下的鋒面系統交互作用,空氣產生不穩定的對流現象,不僅容易帶來春雨,也會讓天空中的雷暴雲突然放電,出現閃電和巨大雷聲。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醫師表示,《野外與環境醫學雜誌》(Wilderness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曾提到全球每秒發生雷擊的次數約50次,以赤道地區、非洲發生機率最高,台灣也屬於雷擊發生頻率高的國家之一。台灣好發雷擊的季節多集中在春夏季,被雷電擊中的民眾,輕則皮膚灼傷、神經受損,嚴重時會導致心臟衰竭而死亡。
【預防雷擊的方法】
避免使用或接觸易導電的物品,如鐵鍊、含有部分金屬材質的手套、相機、添加有金屬材質的手杖或雨傘,即使使用絕緣材質的物品,也要注意表面是否附著容易導電的水分。
遠離高壓電塔、基地台等設施。高偉峰醫師表示,戶外高壓電塔的電壓都大於1000伏特,雖然遠不及閃電的上億伏特,但正常情況下50伏特的電壓就可能致人於死,基於安全考量,民眾和山友應避免過於靠近高壓電設備,以免被導電受傷致死。
由於光速快於聲音傳遞的速度,民眾會先看到閃電才聽到雷聲,山友若遇到第一次閃電,應盡快遠離空曠地點、有金屬物品的地方或樹下,建議趕快找山洞、低凹地或山屋躲避,蹲下降低身體高度。
躲避雷電時,建議腳下踩踏可和地面絕緣的乾睡墊,且等待閃電停止後30分鐘再外出,恢復原有活動。
【遭雷擊後的急救方法】
高偉峰醫師表示,民眾若遭雷電擊中,通常以電阻較小的神經系統最容易受到損傷,其次依序為血管、肌肉、皮膚、脂肪和骨頭,有些情況輕微的人被雷電擊中後,皮膚表面僅會出現小小的羽毛狀花紋,身體沒有明顯損傷,但體內的神經系統可能已經受損,建議還是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情況較嚴重者會出現皮膚灼傷,甚至有心臟和呼吸停止的情況,不過此時傷者可能只是因瞬間雷擊,腦部呼吸功能受到抑制而暫時中止,除了儘快向外尋求救援之外,隊友只要緊急施予人工呼吸和CPR,通常5分鐘內仍有機會恢復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