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聽話,先聽孩子說話。感覺很簡單的一句話,要做到「好好聽孩子說話」還真不容易,通常我們會因為上一代大人總愛說:「小孩有耳無嘴。」總之孩子乖乖聽話就對了。但你覺得現在的小孩適用嗎?如果問問幼兒園老師或者身邊的媽媽朋友們,大家應該一致認為現在的孩子很敢表達很有主見。
當我們越是想不透為何孩子不聽大人的話?或許也該多聽孩子說說話,聽聽他的想法是什麼?感受是什麼?隨著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威權施壓希望他單方面對大人言聽計從,換來只會是表面的服從。而孩子從牙牙學語後,到進入青春期這段期間,更是希望能透過跟爸媽說話,試著表達他的想法、分享他的感覺。
當孩子說不停,而你好想休息
忙碌的現代父母,有時候連要好好聽孩子說話都覺得好累啊!當爸媽後除了得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準備三餐、哄睡、盯功課等,最重要的是還得找出時間陪伴孩子,滿足寶貝的心理需求,然而不得不能承認,陪孩子說話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困難點如下:
無法進入小孩的世界,對話題不感興趣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慢慢會有自己喜愛、感興趣的事物,比如小時候喜歡恐龍玩具、積木、玩具小車、布偶娃娃…,大一點喜歡看某個卡通、玩某個遊戲等,然而大人已經離孩童時期太久,對於孩子喜歡的事物,大人不一定有興趣,也無法那麼有共鳴。
另外,孩子正處於認識世界的階段,對週遭事物充滿好奇,比方說有次帶著小包去搭公車時,他看到外面的一輛警車經過,他就會說:「媽媽,外面有警車耶!」又或是剛好一輛聯結車駛過,大大的輪胎加上外型與一般大車不同,小包就會說:「媽媽你看,為什麼那輛車的輪子看起來很奇怪?」
像是這些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事物,在孩子眼中都很新奇,他們也會很感興趣,希望大人跟他都同步注意到這些事,然而對爸媽來說,很多時候搭公車只想放空,不太會注意到窗外景象,往往對於沒興趣的事物只能回應幾句後就一片沉默,於是我們變成孩子眼中的「句點王」。
工作家事都做不完了,耐心不夠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不論是全職媽媽或是上班族爸媽,常常一整天工作下來,到晚上時只想好好休息一番,然而每晚6、7點到家後,同時孩子也回到家,父母也得繼續照顧孩子,這時無形中就像是多了第二輪班一樣,得繼續忙碌。
在這個輪班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單純的陪伴孩子,同時也得繼續處理家中瑣碎的事務,這些瑣碎事務看起來都沒什麼,就是一個短短的小事情,像是洗碗3分鐘、準備水果3分鐘、整理客廳3分鐘。
然而這些小事全部累積起來,再加上催趕孩子,時間很快就被瓜分掉了。此時也會發覺原來自己無形中慢慢變得沒耐心是因為手上還有很多事要做,就會希望孩子快點完成該做的事進房睡覺。
很怕應付小孩一連串的追問,一堆「是什麼」跟「為什麼」孩子對很多事物都充滿好奇,但他的認知和成熟度都還不足,加上腦中會不時浮現天馬行空的想像,就會出現各種提問。
像是有一回小包自己看一本有注音的讀物時,每隔一兩分鐘就會發問,例如:書裡面提到警察署署長,他就會問:「什麼是署長?」或是有時他看到某個物品,他就會問:「這個是什麼?」而除了解釋第一個問題外,小包也還會再繼續追問下去,以至於得繼續回答一連串問題。
此外,有時孩子也會想參與大人的話題,像是我和阿包醫生在討論某些事物時,小包也會想要加入討論,但他其實是沒辦法了解那麼多訊息與事件本身,有時若是沒有回答小包的問題,他就會在一旁發出很多聲音想辦法打斷大人的對話(刷存在感)。
上一輩的有耳無嘴已經不太適用於現代的孩子,以前的孩子很容易被大人嚇阻,然後就乖乖的、安靜的待在旁邊,但現在的小朋友都一直有蠻多疑問跟意見,不過從另個角度來看這也是好事,因為他的確有在觀察和思考,小腦袋瓜也不時在運轉,對成長有幫助。
只是大人有時沒有那麼多時間和心思顧到孩子,尤其正在討論重要事情時若被打斷,也會覺得孩子這樣不太禮貌,然而孩子不會天生就明白,也不是天生就會看人臉色,因此我們的確也需要用一些策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讓他們也了解與人互動的禮貌。
提高親子對話品質的策略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已經試著將他當成一個小大人一樣在溝通,且有時候也可以把自己當成小孩子與他對話,不用刻意偽裝自己,也不必覺得自己是媽媽,而得無條件的包容孩子,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讀懂我們的身心狀態、訂下每日獨處時間、親子談心時間,才能讓雙方身心都舒坦,親子互動品質也會提升。
1.訂下個人每日獨處時間
每個人都需要有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幫助沉澱思緒跟心情,小小孩學習獨玩、獨處要漸進式的練習,這些練習對培養專注力也很有幫助:
步驟1:找出孩子興趣
步驟2:訂定時間,並隨年紀慢慢拉長
步驟3:約定完成任務後的約會
每日獨處時間需看孩子的天生氣質與可以接受的時間,大約在孩子3歲之後,這時語言和認知能力都有一定基礎,就能幫他訂定小任務,像是自己畫畫、聽故事音檔5分鐘、10分鐘,到5、6歲時則可以自己玩玩具30分鐘、1小時等,而有的孩子面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可以獨處專注更長的時間,過程也比較不會哭鬧或是不時想吸引爸媽注意。
2.訂下親子每日談心時間
訂下親子每日談心時間非常重要,因為孩子會有非常多的事情想跟爸媽分享,因此父母再怎麼忙都要撥出一點時間跟孩子談心,讓一天有個結尾,時間點可以在睡前或吃完晚飯後,跟孩子分享一些心情,而在這段時間必須是放下手機全心全意跟他互動,才是高品質的陪伴。
談心時間的長度則要看孩子當天狀況,短則10~15分,長則30分到1小時。如果孩子當天想述說一些父母沒參與到的事情與心情,可能就需要長一點的時間,包括聽孩子說整件事情來龍去脈、安撫情緒等,而有時孩子只需要和你說幾句話,一起完成某幾個睡前儀式就能滿足。
那若是孩子在睡前過度亢奮聊不完、問不完問題怎辦呢?如果是這樣的情形,父母真的得用「四兩撥千金」的技巧。比如:反問孩子,盡快讓話題結束「這個問題好有趣喔!媽媽不知道怎回答,那我要聽你的想法是什麼?」「我們明天有空的話可以再研究」; 約定好只能問幾個問題或是限制時間「只能問最後一個問題囉!」、「那我們講好只能討論到長針走到XX的位置」等。此時千萬不能無止境地回應下去,因為隨著時間拉長,大人的耐心也會不斷消逝。
3.讓孩子讀懂你的身心狀態
不少父母因為愛孩子,因此也會非常尊重孩子,以他的感受和喜好為主,但久了就會認為:「啊!為什麼我的小孩那麼白目?」但其實我們也要反思自己在教養過程中,是不是無形中養成孩子的白目和沒禮貌。
除了尊重孩子,也要讓孩子學習讀懂身邊的人的身心狀態,因此我後來有幾次陪小包搭公車時,因為當下疲累、很想放空,就直接明白跟他說:「我現在真的很不想說話,先讓我休息,不然我會心情不好。」而這招果然有用,我發覺有先跟孩子說好,他大多時候都能夠理解,但如果都沒有先說,而他一直要跟你互動,你又不大理他,或者你硬撐著跟他聊而過度疲憊,很容易就造成親子衝突。
其實身為父母有時也要很坦然、明白的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當作是他的同學,想想同年紀的同學會怎麼跟他互動,像是:「我想跟你玩。」、「我現在不想跟你玩。」、「我不高興」、「我覺得生氣」等直接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不用覺得自己是媽媽,就必須無條件、理所當然去包容、配合孩子,否則孩子永遠都是鈍鈍的,學不會體察他人的狀態,小的時候是天真可愛,越長大卻覺得他越白目。
4.臨時改變先跟孩子預告
假使原本有預定好某日的某時間要和孩子一起做一件事,然而當天有突發狀況時,就一定要事先跟孩子說,比如某天我和小包約好晚上8點半要一起看書,但臨時有事,比方我得處理一件緊急的工作或是回覆一通電話,就會事先跟小包說:「8點半這個時間不行,可以移動到其他時間或是換做其他事嗎?」
若是事前告知,四、五歲以上的孩子大多可以理解與接受,會給予父母自己的空間,然而若沒有事先告知,屆時很容易造成孩子不開心,常會在當下破壞或打斷父母急著處理的事。
孩子逐漸成長,語言和認知能力也日益進步,身為父母的我們看到孩子願意分享自然欣喜,我們珍惜孩子願意和大人聊天、說話的階段,但也要讓孩子學習觀察和尊重他人的狀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對自己所說的感興趣,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但無法強迫人完全接受跟理解,或是無時無刻希望他人回應自己的提問。
嬰兒時期,父母習慣生活圍繞著孩子打轉,但漸漸地,我們也必須要帶領孩子從自我中心期,進化到能夠學習社會化、與人互動的階段,透過獨處及交流並重的練習,除了好好聽孩子說話,讓親子之間更親密,也會漸漸培養出懂事貼心的小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