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位性皮肤炎临床分期:
婴儿期:异位性皮肤炎通常在婴儿期开始发作,从2个月至4个月开始发病,持续约2至3年左右。脸颊、颈部、前额部、头皮是好发部位,通常冬季时两颊皮肤变得干燥、发红、脱皮,婴儿开始爬行后,病灶延伸至四肢伸侧、手腕,出现脱屑和分泌物,水泡抓破会形成痂皮,这些皮疹会造成婴儿不安、躁动、不易入睡。
小儿期:此期的皮肤病变以「痒疹型」或「苔癣化」慢性湿疹变化为主,通常在冬季或忽冷忽热的换季时节,在洗完热水澡后,钻进被窝睡觉,棉被过于厚重,引发痒而无意识搔抓,导致发炎、伤口感染。「痒疹型」容易犯在四肢伸侧。
一般在冬天会恶化,尤其洗完热水澡,躲进被窝睡觉,常因痒而无意识搔抓,造成发炎,增加伤口感染机率。「痒疹型」发生在四肢伸侧的激痒丘疹群,因搔抓而破皮、湿润、结痂;「苔癣化」出现于手肘窝、膝窝、颈部与手足关节等,对称分布。
青年期与成人期:多半呈现慢性湿疹变化,好发于手肘窝、膝窝、颈顶、前胸、手腕、足关节等处。
廖朝瑜收治1名18岁的高三生,长期受异位性皮肤炎所苦,本来就有异位性皮肤炎病史,本来控制得宜,前阵子参加大考学测,压力爆棚,近来季节交替、气候转热,加上生活作息不太正常,手肘、膝盖及身上被诱发出发痒疹斑块,晚上难以入眠,透过外用类固醇药膏,搭配口服药、照光治疗,多管齐下,让病情稳定控制。
异位性皮肤炎常会反覆性发作,初步先压制下来,发作不会这么剧烈,但免疫活性还在,任何一种刺激,都可能再被激活,但对于反覆发作病患,治疗上会针对病灶程度、面积大,及影响生活程度,从外用药膏、口服药物使用,到免疫制剂和生物制剂新兴治疗等,都能达到长期稳定控制,甚至皮肤几近恢复正常状态也是可能的。救火时先用类固醇,后续维持期再使用非类固醇的药膏,急性期2至4周,接下来进入维持期,严重或反覆发作,或再利用照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