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過敏病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也有不少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台大公衛學院做的「台灣出生世代研究」顯示,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從1995年到2004年近10年的時間,攀升近7倍,粗估目前台灣約有300萬人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
異位性皮膚炎正如其名,病情難以捉摸,常出現脫屑、紅疹和發癢等症狀,不僅影響皮膚外觀,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尤其反覆發作機率高,更是不少家長的一大夢靨。一位7個月大的小女孩最近常雙腳搓揉,在臉部、頭部和頸部上長出不少疹子,半夜常哭鬧不休,睡不安穩,最後經醫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經過環境與衣物穿著的改善,女嬰情況也得到改善。
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常容易引發紅癢症狀,主要可能是因為睡了一段時間之後,皮膚與床被接觸的部分溫度會升高,這是因為皮膚中的肥胖細胞釋出化學物質,使得皮膚發癢,影響睡眠安寧。書田診所副院長、醫學美容中心主任曾興隆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會遺傳的過敏體質,表現於皮膚異位性皮膚炎,亦可伴隨其他如哮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疾病,常見於三個月大的嬰兒,也可能在學齡前或成年才發病。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會因治療轉好,但很容易復發,通常會隨年齡增長症狀逐漸減輕,約8成幼童到了青春期會好轉,與其希望病情能真正斷根,醫師建議,應該從日常生活中避免過敏因子誘發做起,才能避免過敏嚴重上身。
雖然醫界認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與懷孕吃的食物有關,不過仍缺乏實際證據。因為每個孩子的過敏原不同,可能對奶粉、蛋白或魚蝦等過敏,或者粗糙的衣物容易因摩擦幼嫩的肌膚,引發更嚴重的紅癢症狀,建議應選擇純棉、絲綢材質較佳。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伴隨魚鱗癬,皮膚會比較乾燥,建議洗澡時盡量不要用沐浴乳,選擇中性或無香精的肥皂,寶寶新衣服應先下水清洗,減少化學藥劑的殘留,穿過衣物避免使用漂白劑洗滌,減少寶寶細嫩肌膚被侵害的機會,另外,家中盡量不使用地毯、不養寵物,減少塵蹣、動物毛髮的飛揚,以免加重過敏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