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風治療出現新曙光!輔大生命科學系攜手產學合作一項研究計畫,透過動物試驗模擬人類的病理過程,最新結果發現,源自於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WJ-MSCs)的外泌體(Exosomes),透過靜脈注射至中風大鼠體內,能改善活動功能、促進神經修復,詳細成果12月發表於國際再生醫學期刊《Cell Transplantation》,可望為外泌體治療應用,開闢新的可能性。
為了進一步了解外泌體對缺血性中風的治療效果,研究團隊將老鼠右側大腦中動脈血管阻塞一小時後再輸通,分為試驗與對照兩組,各別注射外泌體和生理食鹽水,於兩天後進行一系列測驗,包括神經功能缺損評估、身體不對稱性、抓握力與活動能力測試等,比較中風後的恢復情況。結果顯示,注射外泌體後的中風大鼠,在抓握力測試中,力量顯著提升,從中風初期的200至300克,進步到400克左右,恢復至一般老鼠66%的水準。而水平移動時間、站立次數也都有改善,相較未接受治療組別,行動更加靈活,平衡感亦獲提升。
國衛院合聘副研究員、輔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雲翔指出,外泌體展現了對腦部微環境的調控能力,「缺血的腦組織中,抗細胞凋亡因子(如Bcl-2、Bcl-xL)及神經滋養因子(如BMP7、GDNF)的表達均有增加,這些對神經細胞的存活和功能修復至關重要」,不只促進神經組織修復,還能調節發炎反應,證實外泌體在缺血性中風的早期治療應用中頗具潛力。
另外,研究將大鼠腦部皮質的神經元細胞進行體外實驗,利用麩胺酸(glutamate)刺激造成損傷,再與外泌體共同培養,觀察受損狀況是否改善。結果發現穩固微血管結構的重要蛋白MAP2表達增加,染色體斷裂減少,代表細胞存活狀況更好,並減少細胞凋亡。
目前外泌體在醫美領域,主要集中於促進皮膚修復和抗衰老。林孝祖醫師指出,不像細胞治療可能引發免疫排斥,外泌體優勢在於分子小、吸收快、安全性高,尤其可穿越血腦屏障,對於腦中風病患具有發展潛力。